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发达地区要慎提“率先实现现代化”的口号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22日17:05 人民网

  何牛

  [内容提要]

  我国现代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二十多年改革开放使我们取得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胜利,但这仅仅是追求现代化的基础。目前,我国许多现代化基础工程尚未建立,国家关于现代化的指标尚未完善,尤其是在已经建立起开放的市场经济体系条件下,要在较小地区内率先实现现代化是不科学的。

  现代化 率先 科学 提法

  近年来我国不少经济较发达地区都提出要经过十年左右的努力(有的时间更短)率先实现现代化或基本现代化的计划,并以此作为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依据和动员群众、鼓舞群众的口号。应该说,这些地区的争先精神和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良好愿望无可厚非,但是我国这些发达地区能否再经过十年左右的努力达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却是一个值得认真思考和研究的问题。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要坚持科学发展观的论断,这不仅是对我国现代化建设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使我们对目前我国经济社会现状和面临的艰巨任务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在深入学习和领会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我认为在现阶段提出经过十年左右努力率先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口号不符合客观实际,缺乏科学性,其理由如下:

  一、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实现现代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建国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告诉我们,现代化建设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思想领域的“左”和经济领域的“冒进”都曾给我们带来惨痛教训。总结历史的经验,新党章和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明确指出“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强调这“需要上百年的时间”。八十年代初期邓小平同志在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断的时候曾在许多讲话中反复强调中国“人口多,耕地少,底子薄”的道理,并通过对广大干部进行以国情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基本路线理论教育,使全党和各级领导干部认识到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饱受列强凌辱和内乱祸害,内忧外患积贫积弱,至粉碎“四人帮”时全国近半数人口处于贫困,国民经济已到崩溃边缘的事实。与此同时邓小平同志提出了著名的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三段论”,经过讨论后不久又将第一阶段1000美元的目标调整为800美元。应该指出,邓小平同志的“三段论”是作为杰出领袖人物对社会发展方向性质的规定和预设,但这并不等于是社会发展的精确计算。与小平同志“三段论”同时存在的悖论是颠倒政治经济关系的“左”的思想和因长期贫困希望尽快发展致富的急进浮燥情绪,而“左”的思想与其基础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对现代化进程的威胁更大。在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历程中,邓小平同志一直对此十分警惕并坚持与之斗争,他的“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发展才是硬道理”等著名论断都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的。我们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现代化建设的艰难进程。

  二十多年来通过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企业扩大自主权等初级改革试点,中国逐步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发展到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使我们取得了两项举世瞩目的成绩,一是使四亿多人脱离贫困,人民生活在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二是改变了传统的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为我们下一步的发展在物质上和体制上奠定了基础。应该说,我们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才有可能认真思考和研究现代化的问题。

  同时,从动态上看,现代化的要求和标准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也在不断提高。我们在八十年代初期所追求的以GDP为核心,以物质生活条件丰富为形式的现代化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因此,从目前的状况看,我们现在仅仅是具备了向现代化迈进的初步条件,距离目前国际水平的现代化还有相当长的路程要走。

  二、我国不少现代化的基础工程尚未建立。

  无论是何种现代化标准,满足人们良好的生存条件和发展条件是其必不可少的内容。在满足良好的生存条件方面,基本生活保障、养老保障、医疗保障是基础性工程。只有在这些基础工程逐步建立和完善的基础上,才能进一步实现全面的高质量的社会教育和构建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而我国几乎所有地区的基本生活保障还处在极低的水平上,社会养老保障尚未建立,医疗保障社会覆盖面很小,且很不完善,教育还停留在巩固九年义务教育和准备进入高中普及阶段,离建立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多层次教育的现代教育体系还有遥远的路程。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这些基础性工程的建立不仅需要社会财富的长期积累,也需要执政经验的长期积累,相对于那些可以通过物理手段(大规模搬迁移民)和一次性投资实现的现代化标准(如人均绿地、道路乃至空气质量等社会指标),这些基础性工程的建立和健全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有的是我们这一代人无法完成的。特别是在我国二元经济社会结构未得到根本改变时,这些基础性工程仅仅是一部分社会阶层的“福利”,不具有普世性。我们现在正处在巩固小康建设成果和进一步提高小康质量阶段,即使是发达地区也仅仅是生活更富裕一点而已,离现代化所体现的对人的全面保障和保证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

  三、我国的现代化指标尚不完善和科学。

  现代化考核指标是一个复杂的科学体系。以工业化为基础的现代化是以现代工业在各个领域的使用为重点,关注以GDP为核心的经济指标;而后工业化社会的现代化则突出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公平与和谐,关注人的舒适度。我国早期提出的现代化是以工业化为目标的,而现在世界发达国家经过上世纪后半期的转折性发展,使世界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信息化已成为现代化的新的标志,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程度,不同经济文化背景人群的相互认知度等也被放在现代化建设的突出位置。这些都对我国的现代化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对此,我国有关部门正在积极探索,试图把工业化和后工业化的标准结合在一起,但先后两次提出的标准都引起各方面的强烈质疑。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建立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因此,在国家标准尚未确立之前,一个地区提出要率先实现现代化,不仅科学依据不足,而且也没有评判的标准。如果见诸各种正式文件,一旦国家正式标准形成后难免造成被动。

  四、较小区域内提出现代化问题是不科学的。

  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努力,我们已经初步建立起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环境,其中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区域经济之间的开放性。在这种环境下地区经济的集聚力、辐射力、影响力得以充分发挥。但是,在开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地区间经济的差异,不同地区之间除了经济互补外,还存在经济的积聚和耗散的互动,如同资本在不同部门中流动最终形成平均利润一样,落后地区也会在与先进地区交往中逐步实现经济能量均衡化。这种经济能量均衡化过程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发达地区经济向落后地区耗散形成的。一般来说,一个地区不可替代的经济优势主要依靠特殊的自然资源,若非如此,临近地区很快就可以加以摹仿复制,从而导致经济趋同和能量均衡,我国提出的以发达地区为经济中心带动周边地区经济的发展战略正是基于这一规律确立的。在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海湾等经济发达地区,每年不仅要吸纳上千万不发达地区的劳动力,而且这些地区的财富还大量地以投资等形式流向不发达地区。如果说国际化条件下,国家之间经济的耗散主要依靠国家管制的保护,那么国内地区间经济耗散只能依靠行政保护,但这恰恰是我们要改革的传统弊端,地区间的经济互动与积聚耗散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在开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在较小地区范围内提出实现现代化的口号是不科学的,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是不可行的。

  综上所述,现代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而在这一进程中,随着人们对现代化认识的深化,人们追求的理想目标也在不断调整。我们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取得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胜利,已经初步具备了追求现代化的基础。中国是世界现代化建设的后来者,要跟上世界现代化建设的步伐我们还有漫长的路要走。那些领先者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值得我们认真吸取。党中央提出的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已经超越了传统现代化的思维向度,为社会发展增添了更丰富的内涵,这才是我们应该倾力追求的目标。

  (作者单位:重庆市渝中区政府)

  (文章仅供学术交流,文中包含的立场、观点纯属作者个人所持,不代表人民网立场)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百事音乐风云榜投票
严查苏丹红食品
房贷利率上调
F1新赛季 围棋春兰杯
骑士号帆船欧亚航海
安徒生诞辰200周年
购房贷款提前还贷指南
北京在售楼盘分布图
《新浪之道》连载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