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谁在炒作经济学家?!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22日18:45 人民网

  网友:邵道生

  余丰慧先生写了一篇赞同吴敬琏先生的“不应炒作经济学家”的文章,看后真还有点莫名其妙的感觉。

  吴敬琏先生是我比较尊敬的经济学家之一,然而对“不应炒作经济学家”的观点却是万万不敢苟同的。为什么?“理由”很简单,一个“公众人物”成为“社会热点”,成为“公众关注人物”,可能是“炒作”,也可能不是“炒作”。譬如,去年审计署长李金华就“热得不得了”,能说是“炒作”吗?我想是不能这样说的。

  何谓“炒作”?至少应该包含以下两大“要件”:一是“刻意做秀”,二是“人为包装”。譬如,一些不入流的演员经过“炒作”(“刻意做秀”、“人为包装”),增加人的知名度,增加物的“含金量”,就成为“著名明星”、“著名艺术家”的;文人也有“炒作”的,一些写了几篇狗屁不通文章的人,经过“刻意做秀”、“人为包装”,可以成为这个“家”那个“家”的……总之,由于“炒作”属于欺骗范畴,不仅“见效快,效益高”,而且“立竿见影”,这也就是当今“炒作”为什么发达的原因所在。

  那么,当今社会有没有一些人通过一二篇文章就成为“著名经济学家”的?也许本人孤陋寡闻,反正我没有找出来,所以对余丰慧先生的“一股炒作经济学家的风气蔓延的越来越厉害。不管是对经济学家批评声音还是赞美声音,有意无意中都起到了炒作的效果”这段话,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因为没有人要“刻意做秀”这些“主流经济学家”啊,也没有人要“人为包装”这些“主流经济学家”的啊!鉴于十余年来像厉以宁、张维迎这样的“新自由主义经济观”牢牢地盘据着中国社会,鉴于他们的观点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起着巨大的危害作用,产生当今的以“互联网”为代表的媒体(亦包括一小部分平面媒体)对这些昔日被捧上天了的“主流经济学家”进行一些批判,是一件非常自然的、合乎社会发展规律的现象,怎么能将它指责为“有意无意中都起到了炒作的效果”呢?难道这些批判声、讨伐声不应该吗?说句实话,依我看,对像厉以宁、张维迎这样的“新自由主义经济观”的批判、讨伐仅仅是开始,这条路还长得很哪!

  在《人民网》上,实事求是地说我对厉张之类大人物的批判、讨伐还是比较“厉害”的,为此这些人给我扣上了一大堆诸如“文革”之类的帽子,然而平心而论,自己一点都没有“炒作”的动机,退休下来了,无权无势,亦没有什么利益集团背景,就是凭着2000元退休费来养病、治病,“反对派”们指责我想当什么“司令”,看了亦只是笑笑。17年的白血病反反复复,不知哪一天就“入土为安”了,当哪门子的“司令”啊!的确有这样一些人,将一场严肃的学术批判简单地扣上一顶“炒作”帽子,实在是一种不高明的庸俗化的做法,简直有点不知所云!我倒是很同意一位网友这样的说法:社会掀起了一个谴责个别经济学家的潮流。如果把这样的社会现象说成“无意中也起到了炒作的作用”,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

  我完全不赞成那种“采取人身攻击,甚至漫骂的做法”来进行学术批判,因为这是无助于问题的解决的,是“大错特错”的,但是,我得提醒余丰慧先生,凡此类“大错特错”的“做法”亦不一定属于“炒作”的范畴,譬如对我想当“司令”的“指责”只是一种“恶意的攻击”,他们想通过此来“炒作”我?简直就是一种混帐逻辑!

  “我们的社会普遍缺少一种辩论的风气。”的确是这样,只要对过去的“主流经济学家”稍稍地进行一辩论,语言稍稍地一激烈,用词稍稍地一尖锐,就马上被指责为“文革遗风”,甚至用不搭界的“炒作”来一言以敝之,这实在是当今文坛的一种悲哀啊!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百事音乐风云榜投票
严查苏丹红食品
房贷利率上调
F1新赛季 围棋春兰杯
骑士号帆船欧亚航海
安徒生诞辰200周年
购房贷款提前还贷指南
北京在售楼盘分布图
《新浪之道》连载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