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短论苑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23日05:48 人民网-人民日报

  最优城市规模的动态性

  逄锦聚 蒋涛

  在现代社会,伴随着经济发展,城市包容的经济活动规模越来越大、种类越来越多。那么,城市的规模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呢?

  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也是城市在某些区位上形成与发展的初始条件。然而,自然环境和自然地理因素却难以解释现实中的所有现象,比如为什么拥有同样自然环境的两个地区,经济发展的空间模式却有很大差异。研究表明,城市规模受以下两方面因素的制约:一方面,城市规模越大,规模报酬递增所带来的利益也越多,这促进了城市人口的集聚和城市规模的扩大,是吸引经济活动向城市集聚的向心力;另一方面,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企业竞争加剧、居民生活成本上升、拥挤等现象又会给企业和居民带来成本和负效用,这些伴随着经济活动的集中而产生的拥挤成本是经济活动在城市集聚的离心力。

  最优城市规模,是城市规模报酬递增所带来的聚集经济性与拥挤成本加大带来的聚集不经济性两种力量权衡的结果。当城市人口较少时,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直至达到最优人口规模之前,城市人均收入水平单调上升,在这一阶段聚集经济起主要作用;超过最优人口规模后,如人口继续增长,人均收入水平就单调下降,在这一阶段则是聚集不经济在起主要作用。

  这就是说,一个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如果通过交通运输技术的改进、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而降低运输成本,那么,这个城市的最优规模就可以得到提高;同样,还可以通过提高城市在总产出方面的规模报酬递增的程度来提高城市的有效规模,从而在人口增加的同时,人均收入水平也得到提高。反之,如果城市发展仅仅是外延式的城市人口规模的扩张,而没有伴随城市交通设施与技术的改善、没有促进城市规模报酬递增的相关措施,那么,可能的结果就是导致人民生活水平下降和城镇规模不经济。因此,在加快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应当正确认识并合理运用最优城市规模这一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

  政府在劳动力转移中的主动性

  柳欣

  农业劳动力不断向其他产业转移,是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本质特征,也是各国现代化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

  从各国情况看,农业劳动力转移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以英、美等发达国家为代表,劳动力转移主要依靠市场经济自发的力量来调节,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如美国,虽然其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开始得比较早,但直至1880年农业劳动力仍占50%以上,将这一比例降至10%以下,又花了70多年的时间。另一种以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和地区为代表,仅用30年左右的时间就实现了农业人口的大规模转移,完成了英、美等发达国家用上百年时间才完成的任务。

  两个关键因素有助于解释英、美等发达国家与东亚国家和地区劳动力转移过程的巨大差异。一个关键因素是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英、美等发达国家在20世纪30年代以前一直实行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政府对于劳动力转移并未采取积极的干预政策。而东亚国家和地区的政府在经济生活中扮演的角色则要积极得多。由于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市场体系不健全,必然要求政府承担起培育市场、调整经济结构的责任。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这种积极作用,促进了经济快速增长,推动了农业劳动力向其他产业的快速转移,并为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另一个关键因素是经济增长速度。东亚国家和地区劳动力大规模转移的阶段,也是其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时期。经济的快速增长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为农业劳动力向其他产业转移提供了空间;农业人口的不断转移又产生了对工业消费品的巨大需求,为经济的持续增长提供了动力。

  我国当前农业就业人口比重仅相当于其他东亚国家和地区工业化发展初期的水平。这意味着我们一方面应保持经济的适度快速增长,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吸引农业劳动力向其他产业转移;另一方面应进一步调整经济结构,使经济增长更有利于劳动力转移,而政府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

  在结构调整中促进就业

  郭金星

  一定的结构失衡,是导致经济总量增长对就业增加贡献率下降的重要因素之一。解决我国当前的就业问题和农业劳动力转移问题,不仅应关注总量指标,而且应致力于结构调整。

  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突出就业量的增加。以增加就业为出发点的产业结构调整应特别注重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当前,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特征明显,农村人口和农业就业人口多、比重大,城镇下岗失业人口多,劳动力利用不充分,以工资性收入为主的消费者消费能力较低。在这种情况下,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不仅可以提高我国经济的总体效率和国际竞争力,还有利于缓解严峻的就业形势。

  在城乡结构调整中加快城镇化进程。城镇化是伴随着经济社会分工的细化和现代工业的发展而产生的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集中,以及由此引起的产业—就业结构非农化重组的一系列变迁过程。城镇化有利于增强聚集效应,使家庭生活社会化,创造出更多的服务业就业机会,增加有效需求,使市场得以扩大。

  在协调区域经济发展中培育全国统一的大市场。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会造成消费品市场、要素市场的分割。协调区域经济发展与培育统一大市场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互为条件的: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为区域市场相互融合提供了现实基础;统一大市场的形成又会促进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与配置,形成规模效益,实现集约化生产,促进落后地区和发达地区共同发展,从而在总体上促进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和就业量的增加。因而,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培育统一的大市场,不仅对扩大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而且对增加就业和促进农业劳动力转移都有重大意义。针对我国经济发展中条块分割严重的现实,应下大气力突破行政障碍,加强区域经济合作,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促进统一大市场的形成。

  《人民日报》 (2005年03月23日 第九版)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彩 信 专 题
双响炮
诠释爱情经典漫画
水蓝幸福
海螺爱情精彩图片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