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竞争力:南京为何不敌苏锡(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23日06:30 人民网-江南时报
  本报记者 杨艳 实习生 严芳芳
竞争力:南京为何不敌苏锡(组图)
  2005年3月17日,《2005年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3》出炉。这纸报告对于经济大省江苏来说可谓是喜忧参半。在前十强排名中,江苏有两座苏南城市上榜,分别是苏州和无锡,而作为省会城市的南京,却由上一年的综合竞争力第九名一下子跌出十强之外。

  南京,一座集科技、人才、文化和区位优势为一体的城市,究竟输在何处?是确实没有自身优势?还是传统观念束缚了前行的脚步?

  “这次的排名,无疑是给南京的一个警醒!”南京大学知名学者潘知常先生对江南时报如是说。

  南京,真的警醒了吗?

  城市竞争力南京跌出十强

  江苏三城市竞争力座次换位

  《2005年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3》由中国社科院财贸所倪鹏飞博士牵头,南开、清华、北大等著名高校和地方科研院所近百名专家联合完成,具有一定的权威性。

  本年度报告对城市综合竞争力先前的表现指标体系进行优化,增加了综合资源环境成本节约指标,对200个中国城市的综合竞争力进行了计量(暂不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前10名的城市依次是:上海、深圳、广州、北京、杭州、宁波、苏州、无锡、厦门、天津。

  这一次,“十大”排行榜上没有找到南京的名字。无锡此次是首次跻身前10名,而苏州则从去年的排名第5滑落至第7位。

  然而,南京并不是毫无优势可言。报告还对最具综合竞争力前50名城市的12个分项竞争力进行计量和分析,南京在科技、人才、基础设施等方面优势明显(见图表)。

  南京“榜上无名”的分项指标包括:结构竞争力、环境竞争力、制度竞争力、政府管理竞争力、企业管理竞争力、开放竞争力。一位学者指出,如果说在开放竞争力上南京没有竞争优势尚可理解,但在制度竞争力和管理竞争力方面,南京榜上无名是值得深思的。

  城市综合实力差距早有端倪

  南京落后于苏州和无锡,早在2003年就呈现出端倪。在另一份榜单上,南京同样屈居苏州和无锡之后。

  2004年12月1日,《2003——江苏省社会发展评价》就是这样一份令南京颇为尴尬的报告。这份报告由江苏省发改委和江苏省统计局作出,每年都会对全省和各市社会发展水平进行定量评价,依据五个领域来进行,即人口素质、生活质量、社会结构、公益事业和社会保护。评价方法是通过多级综合,将反映社会发展基本特征的若干指标,统一为综合反映社会发展水平的总指数。评价数据由省有关部门和各市提供,经省社会发展评估工作办公室认定后运用。提供数据的相关部门包括统计、公安、教育、劳动保障、卫生、文化、建设、环保、财政、民政、广电等。

  在对2003年全省13个市的综合评价和排名中,无锡第一、苏州第二、南京第三。

  对照2002年的综合指数比较,三个名次均发生了“挪移”。当年是:南京第一、无锡第二、苏州第三。

  短短一年间,省城就落得老三的位置。

  苏锡凸显“新苏南模式”优越性

  有人说,当今这世界唯一不变就是“改变”。苏南地区这十多年来的变化,将这句话诠释得恰到好处。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一提到苏南,多数人首先想到的是这里的乡镇企业;进入新世纪,再提苏南,更多人想到的却是这里的外资企业。2003年,仅苏州市就合同利用外资124.96亿美元,占全国的10.9%,实际利用外资68.25亿美元,占全国的12.7%,居全国各城市之首。苏南在这一年已经成为国内投资环境最佳、人气最旺的外商聚集地。

  虽然城市综合竞争力不能片面地从经济角度来分析,但经济的发展是整个社会发展的基础,经济变革也是城市前行历程一个最重要的方面。

  当理论界还在对八九十年代名噪一时的“苏南模式”进行争论时,一场轰轰烈烈的乡镇企业改制在苏南大地上展开。从90年代中期开始,大刀阔斧地对乡镇企业实施产权制度改革,至20世纪末,苏州地区95%以上企业完成了改制。与此同时,放水养鱼,鼓励民资投入,大力发展民营经济,锻造出脱胎换骨的“新苏南模式”。

  1999年前后,改制后的苏南乡镇企业迅速进入“二次创业”阶段,与此同时,民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地拔地而起,外来资本迅速集聚苏南,“新苏南”从发动期迅速步入成长期。2001年之后,“新苏南”进入高速增长期。

  记者曾在苏南多个市县采访,纵观这一变革历程,不难看出,强烈的发展意识、机遇意识、竞争意识和服务意识,直接催生了“新苏南”的迅速崛起。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也是无锡、苏州超越南京的原因之一。

  现代经济竞争实质上是区域生产要素富集程度的竞争,谁能率先营造出“三最四低”的创业环境,谁就抢得了发展的先机,争得了主动。

  专家会诊南京“肾虚”综合征

  “城市竞争力蓝皮书”公布后,本报记者就南京排名落后的探因采访了多位经济和社会学专家,专家的“会诊”或许对我们清醒地认识南京“肾虚”的症结所在大有裨益———

  专家观点1:新增设的指标都是南京的弱项

  南京市社科院经济发展研究所所长唐启国:在今年的调查报告中,新增设了环境、制度管理等方面竞争力的指标体系,而这些恰恰都是南京目前的弱项,也是南京今年在总体排名中跌出前十的一个重要原因。

  唐启国说,这份报告公布后,他就在网上浏览了相关资料。据他了解,在环境竞争力指标中包括“生活环境”和“三务(政务、厂务、村务)环境”,根据去年的资料显示,南京市在自然环境、文化氛围等生活环境中排第六位,而在“三务环境”的20多项指标中,大部分都不尽如人意。

  南京是一个高校聚集的大城市,因此在人才竞争力中占有明显的优势,但唐启国在采访中指出,事实上,南京人才的能力和技术水平普遍不高,这两项在去年的排名中分别占39名和20名。

  对于南京“拼不过”无锡和苏州这种情况,他表示,苏州、无锡在前十名之列并不为奇,在近几年的经济调查中,南京的GDP远不及苏州和无锡。他认为,南京在今后的发展中要注重科学的发展观,同时还要注重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关注弱势群体,加强对电子信息、汽车制造等产业的关联度,提高产业集聚度,特别是政府,在执政能力、管理水平、服务质量方面都有待加强。唐启国说,南京也并不是一无是处,很多优势都值得好好利用。例如在基础设施竞争力中,南京还保持前列,根据去年的报告显示,南京的卫生教育位于第3位,基础设施整体上处于第5名位置。此外,在去年的人际交往诚信指数中,南京排在第2位,这是一个值得欣慰的现象。

  专家观点2:南京输在经济结构较“重”

  江苏省社科院现代化研究中心副主任章寿荣:这份城市综合竞争力的调查报告每次的侧重点都不同,每年也都在完善,这就直接影响到最后的排名顺序。所以,并不能因为今年南京不在十强之列就判断南京“不进则退”。

  就今年的报告来看,他认为,南京跌出前十主要是因为今年新增了几项计量指标,特别是环境问题,南京是一个化工城市,很多化工企业集聚。究其原因,是因为企业看中了南京的黄金河道,同时政府加大沿江开发力度也使得城市污染成为一个大问题。

  章寿荣说,他在化工企业考察时,曾听说过这样一种说法:“先污染,后治理。”这也是造成南京在环境指标中远远落后的原因。

  他认为,在现代化指标体系中,评价一个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应该更多地注重动态的竞争。苏州、无锡在位置上靠近上海,受上海的辐射使得它们的制造业和服务业发展较快,GDP、人均收入都很高。相比较而言,南京本地国有企业、老牌工业企业很多,在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上很难与苏南的外资企业相提并论。

  专家观点3:南京有些优势也很“空”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潘知常:南京这次被挤出前十名,并不是偶然的,有一定的必然性。得知这个消息后,我的第一个反应就是,苏南这两座城市在引进外资、提升城市形象方面,思想更为解放,必然比南京更有竞争力。

  潘知常先生说,据他在苏南等地的调研经历,就明显感觉到在招商引资的氛围、引资手续的服务上,确实有很多值得南京学习的地方。南京作为省城,差距还是比较明显的,这次的排名,无疑是给南京的一个警醒。

  潘知常透露了这样一个细节:近期他在无锡调研时,该市市政府有关人士非常坦白地表示,他们并没有把南京当作是竞争对手,他们的“假想敌”早就跳出江苏,瞄准了北京、上海、深圳等市。

  对于南京在人才、科技、文化等方面的优势和在政府管理、企业管理、制度环境等方面的落后,潘知常这样分析:虽然在人才、科技等方面,南京能进入前十名,但这只是表面现象,是基于统计学的角度,因为南京是著名的大学城,也拥有诸多科研机构,这只是一个数字上的优势,是很“空”的。“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话在南京恐怕要改成“有知识不一定有力量”,因为在一定程度上,南京的人才和智慧并没有转化成城市发展的“发动机”。

  谈到南京的政府管理水平和企业管理水平,潘知常说,这是南京的老问题,例如在南京招商引资方面,行政化色彩一直比较浓,而苏锡常等地采用的做法是与国际接轨,招商效率自然就比较高,也就更能吸引外来资本的“落地”。

  痛定思痛,已经落后了,怎样才能奋起直追?潘知常认为,首先是观念的变革,南京不能以自己是省会城市而沾沾自喜,行政优势不足以服人。其次就是措施的改进,在服务型政府的打造上还有很多值得加强的地方。

  专家对策:用好“人才牌”打出“文化牌”

  市社科院经济所所长、教授唐启国:我曾在撰写的一篇名为《关于提升南京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思考与对策》的文章中提出,要用好南京的“人才牌”和打出南京的“文化牌”。

  唐所长在这篇文章中认为,南京是历史文化名城、科教之都、产业基地和商贸中心;南京人文资源禀赋丰厚,发展要素集聚优势明显,经济实力较强,社会文化发展趋势强劲,城市综合实力和城市综合竞争力在国内城市中的排名比较靠前。但是,在南京城市综合竞争力中也有一些弱项,城市特色不明显,创业创新意识薄弱,经济总量不够强大,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产业关联度不强、集群规模小,城乡二元结构突出,缺少知名品牌等等。

  他认为,南京应首先培育创业创新精神,提高人才竞争力。南京市是科教之都,截至2003年年底,拥有专业技术人员总数已经达到40万人;在校大学生数42.95万人,每万人拥有的在校大学生数751,在全国名列第一。南京人知识水平很高,但创业精神和创新意识不强。因此,培育创业创新精神是提高南京人才竞争力的重要任务。因此,他建议从中学生开始,开展创业创新精神教育,培育“敢冒风险、勇于进取、不怕困难、百折不挠”的精神。同时,也要加强对现有人才的创业创新精神教育,充分发挥南京重要教育基地的作用,改进和完善人力资源配置、人才评价、人才提拔和人力激励等工作,提高人才竞争力。

  唐启国还认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力。在城市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文化力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南京市是历史文化名城,具有丰富的文化遗存和深厚的文化积淀。改革开放以来,南京市的文化事业发展较快,成效很大,近年来,文化产业有所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从总体上看,文化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打好文化牌,提升文化竞争力是提升南京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基本对策之一。对南京现有的文化资源、文化底蕴可以进行保护性开发;要完善相关政策,制定科学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做大做强做优做精文化产业。

  近几年来,南京大力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在实行政务公开、推进法制建设、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进政务服务便捷化、加快电子政务建设、强化政务投诉监督机制、开展“万人评议机关”、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维护社会秩序和安全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成绩很大。但是唐启国在文中认为,政府管理成本仍然居高不下,行政效率、政府服务能力、政府创新能力、政府服务质量和政府管理竞争力都有待继续提高。为改变这种状况,南京市进一步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要树立以服务为导向、有限行政、依法行政、责任行政、诚信行政的政府管理理念;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把不该管的坚决放开,把该管的管住、管到位、管好,降低管理成本,提高行政效率。总之一句话,要采取一切有效措施,提高政府管理竞争力。

  《江南时报》 (2005年03月23日 第十八版)
竞争力:南京为何不敌苏锡(组图)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彩 信 专 题
双响炮
诠释爱情经典漫画
水蓝幸福
海螺爱情精彩图片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