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气象日走进柳州气象局 与观天人轻松聊“天”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23日07:08 新桂网 |
新桂网-南国今报记者孙妮黎静有一段流传甚广的笑话:说是在人民公社年代,气象站的天气预报还不大准确,农民也没有气温的概念,于是公社广播站会这样来发布:“社员同志们,现在播送天气预报,今天的天气是,白天穿短裤,晚上穿长裤……”这就是比较原始的气象服务。在3月23日世界气象日到来之际,记者走进柳州市气象局,与“观天人”轻松地“聊天”,听到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比较篇: 昔日养龟测天 今朝指数生活 黄福强现在是个“老气象”了。1976年,他还是个20岁的小伙子,就来到柳州气象台工作了。报到的那天,大院内一个10平米的水池引起了他的注意。一位老观测员告诉他,水池里养的几只乌龟和一些黄鳝,是一种辅助的预测手段:动物对天气有敏感性,它们很多看似平常的表现,都可预示天气要发生变化。“气象学在中国还是一门年轻的科学。”黄告诉记者,在当时,柳州乃至中国的气象装备都相当落后,气象工作者要借助很多其他方式来进行天气预测,花开花落,抽芽吐绿,都是他们关注的对象;处理众多观测数据,用的就是一把算盘;甚至大山里经验丰富的老农,也被他们“挖”出来,交流春耕期间的天气预报。“因为我们获取气象资料的手段实在太简陋,积累的预报经验实在太稀少了。”除了观测,气象发报在那个年代也显得相当麻烦。气象数据要求“分分钟”实时观测,每3小时向上级气象部门发报一次。在计算机网络没有普及之前,所有观测数据主要通过电报方式发布。除了按时发报以外,如果遭遇灾害性天气,还要进行加密观测,并及时上报上级气象部门。由于没有发达的通讯工具,常常误事。1994年,柳州及周边县份发洪水,柳州气象台值班人员需了解上游天气实况,通过电话向三江侗族自治县气象站询问,可能是线路出了故障,电话始终没有拨通。值班人员只得致电县政府,由政府派人冒雨骑车告之县气象站,再由县气象站工作人员骑车到县政府回电话,一个来回花了1个小时,信息不畅给当时的气象决策服务造成很大的麻烦。自从建设“9210”气象卫星综合应用业务系统工程后,建立起了自动观测站,气象现代化建设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对风向、温度、湿度等20多种观测数据,仪器每秒钟都会自动记录,然后经过计算处理发布到各地气象部门。中国气象局的数值天气预报模式,每天为各地气象部门提供上百兆的分析数据。通过专用通信网络,可以轻松快捷地将观测数据上传。由于全球的气象观测数据都是共享的,气象工作者还可以很便利地了解全球天气状况,看看是否会对当地的天气有所影响。从1997年开始,柳州市民的生活中出现各种“气象生活指数”:早上有“晨练指数”,出门有“穿衣指数”,冷天有“感冒指数”,热天有“中暑指数”,晴雨有“洗晒指数”,节假日还有“旅游指数”。柳州市气象信息中心的朱斌副主任告诉记者,在一些大城市,各种指数达数百个之多,除了我们熟知的这些,还有很多新奇的指数:啤酒指数,雨伞指数,逛街指数,花粉指数,洗车指数……据称,这些更为个性化、细节化的服务,不仅能给市民生活提供很直观的参考,聪明的商家还从中捕获了不少商机。 应用篇: “气象经济”蕴涵无限商机 众多的气象高科技手段,给我们带来的不仅仅是便于生活的各种指数,现代天气预报已经渗透到工业、商业等各个领域。我们很难计算出气象事业有多少产值,直接创造了多少经济效益,但气象部门为公众规避灾害性天气,所充当的“预言家”的重要作用却不容忽视。据柳州市气象局副局长伍文辉介绍,柳州市处于中低纬地区,受西风槽系统和台风气候影响,冬季很短但夏季较长,天气较为复杂。作为一座工业城市,气象信息在该市的作用日渐显现。柳州市某建材厂的原材料需保持干燥,对降水的天气变化很敏感,需及时了解天气降水状况,以便进行生产调度,保证产品质量,该厂专门向气象局订制了专项气象服务。柳州市近年来干旱严重,造成人畜饮水困难,而通过气象部门的随时观测,可发现有利时机及时开展人工增雨,以缓解旱情。在每天的工作中,气象部门对出现的降雨天气,都会及时通知相关部门,做好水库的蓄水工作,以解决饮用水和水力发电的难题。据相关部门提供的统计数字,商业领域销售额的65%取决于天气,天气直接影响人的心理、生理,支配他们的消费行为。随着经济的发展,天气变化常能带来无限商机,气象经济已在柳州各商业领域发挥作用:去年冬天,柳州市天气较冷,棉衣、皮衣等保暖衣物大受欢迎,部分商场的棉衣一时间出现脱销现象。那些通过查询及时掌握气象信息的商家,抢占先机,获得了丰厚的利润。而在夏季,只要气温有1摄氏度变化,以消费为中心的各种统计数字都会随之改变,其中最敏感的空调销售量可上下浮动。一些商家根据气象信息正确决策,避免了冷夏空调积压、热夏空调缺货的被动局面。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柳州市的气象信息使用率还不到10%。人们思想认识的不充分,制约了气象信息的使用率,甚至因此导致经济损失。去年,柳州某工程单位在修建公路时,没有意识到天气预报的重要性,施工中突遇暴雨,造成上百万元的损失。 辛苦篇: 精确有压力 变天生噩梦 气象系统内部传说,1996年南方洪水期间,一个可疑的气象观测数据引起一位中央领导的注意,于是他马上要求核实。最终查明,是气象工作人员在停电时慌忙操作,在电报中编错了一个数码。次日,该工作人员被调离工作岗位,他的上级领导和有关人员进行了一个多月的检查整顿。气象工作是一个精确度要求很高的职业,任何一个细小的差错,都会导致意想不到的严重后果。比如,气温观测误差不能超过0.1,如果误差过大,在进行数值天气预报计算时,这个误差就会被放大很多倍,得出未来几天的数值结果就会相差很大,以至于这个数值预报结果无法使用。柳州气象局有十分严格的观测制度。对他们来说,每小时必须实地观测各种仪器(露天),并作记录,这时候,“莫讲刮风下雨,莫讲寒风刺骨,就是下刀子也要出门”。按时向上级单位上传数据,即使晚一秒钟也不行。所以,在观测员的床头和办公桌上,经常同时摆着三五个闹钟,一到时间响成一片。一位天气预报员告诉记者,根据广西气象局要求,所有的预报项目合格率需达到70%。在十多个项目中,寒潮预报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假如有预报员报错了一次,就计零分,“那他这一年对寒潮的预报就不达标了”,因为这一项的达标分数是70分,而一年中寒潮出现的次数最多只有两次,即使再预报正确两次,也不能达到70分的要求,考核的要求十分严历。加上老百姓现在对天气预报的精确度要求越来越高,每一名气象工作者都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值班预报员每做完一次预报,下班都会惴惴不安。如果预报当晚到次日天有降水,不论人在哪里,预报员隔一段时间就会跑到外面,看看落雨没有;而预报没有降水时,半夜一个惊雷,足以让他们从床上弹起来。除了睡觉不安稳,做噩梦也是气象人的一种“职业习惯”。只要是在气象局业务科室工作过的人,都会做同一个噩梦:观测抄错数据,发报时间到了还没跑到发报机跟前,预报下雨结果是个艳阳天……业务科黄工告诉记者,他离开观测一线已经9年了,还是经常做这样的梦。 展望篇:现代千里眼 测天愈精确 “观测员东张西望,预报员胡说八道。”在气象行业内部,流传着这样一句自我调侃的俗语。在生活中,老百姓也时常有“一报下雨就出太阳”,“讲是降温还穿短袖”的埋怨。“气象台是不是‘天气乱报’”、“每天公布的是不是‘复习天气’(指今天报昨天的天气)”,有时市民不免有这样的疑问。对此,柳州市气象台副台长米浦强介绍了天气预报的过程。据介绍,预报天气是通过现有的天气状况及大气运动的规律,推算出未来的天气状况。因而天气预报的首要工作,就是通过分布各区域的地面站、探空站、地面观测站等提供的资料,采集现有的雨量、风力等气象数据。以采集的初期数据为基础,通过数值计算,算出未来可能出现的天气数据。在利用仪器分析天气数据的同时,多名预报员借助经验,采用集体讨论的方式,对数值计算得出的天气数据再进行分析筛选,最后综合出合理的预报。天气预报既然有一系列严格的预报过程,为何市民有时还会有“天气乱报”的感觉?对此,米强调“天气预报不存在乱报的问题”,他认为市民的这种误解是由于:目前柳州市包括辖区6县在内,只有7个气象观测站,以定点气象观测站收集的数据来代表一个区域的天气数据,区域的局限性必然使探测及采集到的数据存在误差。在预报过程中,现代气象学是一门尚需完善的学科,人类对大气运动规律的掌握毕竟还是有限的,很多天气现象至今无法解释,山川、河流甚至城市建筑,会给大气运动制造很多不确定的障碍,给预报员的预测结果带来很大的影响。而且,天气预报的“气温”,实际是指百叶箱里的温度,它是在草坪上,距离地面1.5米,通风且不受阳光的直射温度。但市民切身感受到的温度,却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在火辣辣的阳光直接烘烤下,水泥地面的温度,肯定远远高于预报的气温。有关数据表明,柳州气象预报质量在全区名次靠前,而观测错情率已达到了0.02‰,这在国际都是一流水平。为了进一步提高天气预报的精确度,柳州气象局进一步完善设施装备,投资近2000多万元的多普勒雷达将于明年投入使用。雷达使用后,对柳州范围内突发性、区域性的“风云突变”天气,可起到很好的监控作用。前不久,柳州气象局已向上级主管部门申报,在4城区及6县设立10个自动观测站,到2009年,全市自动观测站将增设到41个。观测站越密集,收集到的数据就会更精细,到时将可为市民提供更精细化、细节化、个性化的气象服务。 作者:孙妮 黎静 (来源:新桂网-南国今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