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气象资源迎接“大开发”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23日08:58 解放日报

  昨天,记者从中国气象局了解到,未来十五年内,中国将新建十个大型风力发电场,到2020年,中国风力发电的装机容量将达到2000万千瓦。

  近期,中国气象局正在重新评估全国风能资源的概况;此外,该局和世界银行合作勘查中国风能分布的项目申请已进入最后阶段,预计很快可获通过。明年,全国首个比较详细和完整的中国风能资源评价报告将完成。

  无中生有

  今年年初,全国大部分地区的气温数次骤然降低,北方许多城市的天然气为此紧缺,一些大城市甚至出现了“气荒”,天然气公交车停驶、室内供暖不足……

  去年夏季的“电荒”,人们仍记忆犹新。据国家电网公司的资料显示,去年夏天,全国共有27个省份拉闸限电;在用电高峰时段,全国电力供需缺口达2000万-3000万千瓦。

  “水荒”更加严重。有关部门统计,我国669座城市中,400座供水不足,110座严重缺水;32个百万人口以上的城市中,有30个长期受缺水困扰。整个世界都在喊“渴”。从1930年以来的70多年间,地球上的人口数量增加了2倍,人类用水却增加了5倍。预计到2025年,水危机将蔓延到48个国家,地球上超过半数的人将为水所困。

  一面是能源之“弦”越绷越紧,另一面,却是大量气象资源闲置不用。

  国家气候中心教授丁一汇指出,所谓气象资源,从全球角度来讲,最有效、最干净,也是最可循环再生的,主要有三种:一是风能;二是空中的水资源,即可用于人工降雨的潜在水;三是太阳能。太阳每秒钟照射到地球上的能量相当于500万吨标准煤。在我国,如果太阳能热水器能基本普及使用,那么一年就能节约6000万吨煤,几乎相当于两个大同煤矿的年产总量。每年,通过大陆边界输入我国的水汽量,相当于200个太湖的水量,空中水资源开发潜力巨大。

  丁一汇认为,气象资源开发,称得上真正的“无中生有”,是缓解眼下能源短缺、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风”最值钱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生态环境气象研究所研究员薛桁认为,在风能、太阳能、空中水资源和潮汐等各种气象资源中,目前最值钱的还是风。

  薛桁说,相比其他气象资源,风能的优势很明显。尽管风能开发的一次性投资比较大,每千瓦电近6000元—7000元,是水电开发的2倍—3倍,也远远高于火电,但相比水电和火电,风能的后期维护、管理费用极低,而且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几乎为零。

  “今后十几年,人们会有一种明显感觉,发现周围一下子多了许多长手臂的大风车”,丁一汇告诉记者,欧盟计划在未来十年内,使自己的风能等气象资源利用率达到总能源的百分之十几;联合国则希望到2020年,世界各国利用风能的总量占到当时能源总消耗的12%;中国利用风能虽起步较晚,但今后十年将大力发展。

  其他气象资源,也正在开发之中。太阳能是已知气象资源中总量最大的,但“成本太高”始终制约着大规模开发。据估算,同等数量能源,太阳能的开发成本是风能的10倍。目前,除了太空科考等活动大量使用太阳能外,民用开发还只停留在热水器、计算器等低级产品上。

  空中水资源的利用近几年也呈上升趋势。据不完全统计,去年夏天全国普遍缺水,各地人工降雨的次数和降水量,均超过以往数年的总和。薛桁说,人工降雨固然可解一时“口渴”,但毕竟只能“应应急”,这种开发利用必须“看天吃饭”,如果天空中没有云,或者云层不够厚,再撒降雨剂也没有用。

  国外还利用潮汐发电,中国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在浙江江厦建了一座潮汐电站,迄今仍是国内最大的。潮汐发电须借助海岸线上的特殊地形,大规模推广依然存在难题。

  此外,也有人提出捕捉海啸、台风等巨大能量的设想。薛桁告诉记者,海啸、台风等天气现象的确蕴藏着巨大能量,但人类目前还没有找到任何办法控制这些能量,所谓开发海啸、台风等气象资源的说法,还只能停留在想象中。

  驭“风”不易

  丁一汇指出,眼下全国的风能开发正面临两个难题:一是资金,风能开发的初期成本明显高于水电和火电,资金回收周期很长,如果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撑,坚持到最后很难。国内现有的风力发电场多分布在内蒙古、新疆等地,多数只满足一地一区的能源需要,并不进入电网商业销售。近年来,沿海省份如浙江、江苏、福建等,已建起几座商业运作的风力发电场,但盈利情况不甚理想。

  最紧迫的问题还是缺乏权威信息。现在掌握的风能资源分布情况主要来自全国2400多个气象监测站,这些监测不仅覆盖面不够广泛,数据也不够精确。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大部分气象监测站已置身城市,四周建筑物的遮挡,使小环境风速减弱,这样测得的数据,显然失真。

  薛桁告诉记者,选址是风能利用的关键。理想的风力发电场,除了要有大而持续的风,面积也不能太小,小则几十平方公里,大则数百平方公里。中国西北有很多传统的“风口”,风虽然大,但面积太小,并不适合放置发电机组。

  中国的风能开发研究起步较晚。上世纪八十年代,当我国刚刚开始风能利用试验时,丹麦、西班牙等国家早十年就已经在大规模商业运作了。目前,我国大部分风力发电机组仍依赖进口,且单机的装机容量较小。国内现有最大的风力发电机上的“叶片”不足百米,而德国最大的“叶片”已经超过200米。此外,国外已在探索建立“海上风力发电场”。海上风场的风力非常大,受人为因素的影响很小,可装配的发电机容量更大,但开发成本也更高。

  记者从中国气象局了解到,为大力发展风能,国家发改委已委托气象局对全国所有气象站过去几十年的记录数据重新评估,从而获得比较全面的风能概况。今年,中国气象局还将进行大量补充调查,预计明年可拿出一个全国风能资源分布的权威报告。

  据有关专家透露,国内发展大型风力发电场最有前途的地区,应该在内蒙古、新疆等地。

  链接

  :今晚9:40,中央电视台10频道将播出世界气象日专题节目———《气象大视野》。该节目由中国气象局华风气象影视集团和中央电视台合作录制,分析印度洋海啸、云娜台风、北京大雨等极端气候事件,并讨论能源短缺、气象资源开发利用等话题。

  本报记者张斌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彩 信 专 题
双响炮
诠释爱情经典漫画
水蓝幸福
海螺爱情精彩图片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