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许国精和扶贫医院:解决农民看病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23日21:13 人民网

  人民网记者 张玉来

  解决农民看病难,是刚刚结束的“两会”代表委员的热点话题之一,也是举国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

  一位老共产党员、老医务工作者早在30多年前就开始关注、思考这一难题了。他发誓,要把解决这一难题作为一生追求的目标。30多年来,他满怀共产党员的崇高责任感孜孜以求,用心血和汗水一点点地勾勒、完善心中那朝思暮想的蓝图,终于把梦想变成了现实:带领一支过硬的医疗队伍,在2001年11月建立起国内第一所扶贫医院——扶余县人民医院大林子扶贫医院。

  如今已三岁多的大林子扶贫医院,以矫健的身姿和旺盛的生命力向各界人士宣告,她已踏上了可持续扶贫医疗之路,为破解农民兄弟看病难闯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这位党员医务工作者就是年届六旬,刚毅面颊时常透着可亲、自信笑靥的吉林省扶余县人民医院院长许国精。

  “起初谁都不相信眼前的一切”。在这里,农民看得上病,看得起病。农民兄弟夸赞“真是咱农民自己的医院!”

  冒着料峭的春风,记者来到吉林省扶余县大林子镇,造访了矗立在一片简陋农舍中造型新颖的大林子扶贫医院。

  走进扶贫医院大厅,立即令人感受到扶贫医院的与众不同:患者到挂号处不是交钱挂号,而是“领号”。滕丽华护士长告诉记者,扶贫医院不只免收挂号费,还免费接送急诊病人、出院患者,为住院患者免费提供一日三餐。

  如此的优惠已令人怦然心动,更引人注目的是,这里的各种检查、医疗收费标准均比国家规定的县级医院收费标准降低了20%。部分单病种还实行了最高限价,如阑尾切除术最高收费不超过550元,比省级医院约少收2000元,比县级医院约少收1000元。

  记者发现,一位年近7旬的老汉交费时出示了一张红色卡片。刘忠廷副院长解释说:“这位老人出示的是‘扶贫医疗卡’。拿这种颜色的卡,证明老人是革命伤残军人,可享受更大比例的减免优惠。”大林子和附近的乡镇是贫困地区,有些农民即使按降低后的标准收费,交费仍有困难。为使这些农民也能看上病,扶贫医院在民政部门的配合下,对周边20公里范围内的11个乡镇,近15万农民进行了调查摸底,建立了贫困人口健康档案,实行“扶贫医疗卡”制度,对革命伤残军人、特困户、五保户分别按降低40%、35%、30%收费标准收费。

  记者仿佛置身梦境,不敢相信眼前的这一切。

  “起初我们也半信半疑!”几位前来就诊的农民兄弟对记者说,“我们亲身接触三年多了,证明全都是真的!”

  “太好了,真是咱农民自己的医院!”弓棚子镇广发村主任王汉老人介绍说,大林子地处偏远,有了病到市医院要赶140里路,到县医院也要赶80多里路,看病确实太难了!如今扶贫医院办到了农家院,生了病推个车就把病人送来了。再说这里乡镇卫生院早就名存实亡了。收入水平还很低的农民大都小病拖成大病,大病、重病又无钱医治。现在扶贫医院的医疗费比城里还低那么多,“你说,我们农民能不从心眼里感到高兴吗?”

  “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后,在这里看病花钱更少了!”更新乡更新村民王伟凡告诉记者,他刚刚做一个胆肠吻合手术,做这样的大手术要是在省级医院得花2多万元,在县医院也得花1多万元,在这里连手术加住院共计才花了8657元。由于他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扶贫医院就地报销了3191元,“这样,我做了一次这么大的手术,只花了5466元,只相当于县医院收费标准的三分之一!”

  “还是共产党好啊!”那些拿不出钱看病也得到治疗的特困患者由衷夸赞“是扶贫医院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扶贫医院犹如一个暖意融融的大家庭,洋溢着浓烈的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亲情。记者与农民兄弟攀谈中,听到了一个个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故事。

  徐家店乡林丰村38岁的李学,谈起扶贫医院给自己命运带来的神奇变化,禁不住热泪盈眶,泣不成声:“要是没有扶贫医院,我肯定活不到今天了!”李学是个靠吃百家饭长大的孤儿。9年前他得了肺结核、骨结核,因无钱治疗,瘫倒在炕上一年多。贫病交加的李学不堪忍受病痛的折磨,曾几次寻短见。扶贫医院成立后,村主任发动村民为他凑了400元,推车把他送到扶贫医院。他做梦也未曾想到,扶贫医院不仅妙手回春,挽回了他的生命,还免除他总计达近2万元的治疗费、一年多的住院费!更让他激动不已的是医护人员像对待亲兄弟那样关怀体贴他,许院长为他捐了500元,医护人员为他捐了805元,还捐了不少衣物。已经恢复劳动能力,能够外出打工的李学动情地说:“都说农民怕因病致贫,我却‘因病脱贫’!给我看病的大夫、护士和记者们总计给我捐了3000多元。真是爹亲娘亲不如共产党亲啊!”李学已把扶贫医院当成了自己的家,隔三差五地就“回家”看看,叙叙亲情。

  在一间病房,记者见到一个名叫谭维东的小伙子正躺在病床上输血。头发花白的谭妈妈说,儿子患的是再生障碍性贫血,全靠输血维持生命,不到一个月就得输一次,输一次得1000元。本来由于家里再也拿不出钱输血,放弃了治疗。6年前,恰好赶上许院长到四马架乡四马架村巡回医疗,当即决定免费给维东输血。开始是在县医院“扶贫病房”输,扶贫医院成立后路途近了一半,又来这里输。6年多光血浆就免了3万1千多元。没有扶贫医院,我儿子哪能活到今天呀!这还不说,扶贫医院还免费供应午餐。一次,维东输完血,天已黑了,许国精放心不下,自己开车把娘俩送回了家。“不论我儿子是生还是死,我都永远忘不了共产党的恩情,忘不了扶贫医院,忘不了许院长!”谭妈妈眼含泪水,哽咽着说。

  更新乡新红村年近6旬的郑雅琴老妈妈说,她11岁的孙子狄晓东得了阑尾炎,一时急得她火上房。晓东的爸爸出车祸故去了,爷爷又瘫痪在床,拿什么给孩子看病呀!这时有人说,大林子成立了扶贫医院,照顾咱贫困农民,到那里去看看吧!老人心想哪里会有这样的好事儿,但实出无奈,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来到扶贫医院。老人没有想到,大夫爽快地说,先做手术,你老能拿出多少钱就交多少钱吧。郑妈妈掏出家里仅有的200元钱。许院长了解了她一家情况后说:“这样的家庭情况不用交钱了!”退回了那200元,还捐给她200元!郑妈妈用手擦着眼泪,由衷地说:“还是党和人民政府好啊!”

  刘忠廷告诉记者,像李学、谭维东、狄晓东这样根本拿不出钱来的特困患者,扶贫医院也使他们得到了应有的救治。

  扶贫医院对特困农民的救助和关爱,犹如一股洋溢款款深情的暖流,传递着党和人民政府对弱势群体的深切关爱,唤起了他们对党和人民政府由衷的爱,对我们社会由衷的爱!

  被扶贫医院感动的不止那些特困农民,还有前来参观的中央有关部委和省、市的各级官员,以及前来采访的新闻记者。他们纷纷慷慨解囊,为扶贫医院和特困农民患者捐款,新闻记者们就捐了3000多元。

  “这样做虽然减少了经济效益,但是产生的社会效应却是无法估量的!是非常值得的!”许国精真诚地说。

  “少花钱却享受县级医院医疗水平”。扶贫医院人员、科室、设备配置与县医院一个样,还有省级专家前来会诊。

  记者从一楼走到三楼,见到扶贫医院设有急诊室、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眼科、耳鼻喉科、CT科、放射线科、检验科……计有16个业务、辅助科室,还有40张病床。再看检查、医疗设备,也不由令人赞叹,这里有CT机、生化分析仪、800毫安电视遥控X光机等先进医疗设备。

  “扶贫医院降低收费标准,但决不能降低医疗服务质量!”许国精说,扶贫医院展现的是县医院的医疗水平:科室、人员和设备配备与县医院一个样,医护人员全部来自县医院,管理也是按照县医院的管理规程。

  一位头戴白帽、身穿白大褂、戴着大口罩的老大夫向手术室走去。记者眼睛不仅一亮,这不是吉林省著名的妇产科专家赵凤亭教授吗!站在手术室外一位中年农民自豪地说,正是赵教授!赵教授要亲自主刀,为他妻子做子宫肌瘤切除手术。

  真不能小看大林子扶贫医院!被许国精的追求吸引,常年不定期来这里会诊、做手术的省级医院离退休专家、教授就有二十几位。扶贫医院遇到把握不大的大手术,这些专家召之即来,成为他们的坚强后盾。“许院长追求的事业,令人感动、敬佩!能够为扶贫医院出一把力,就是拿不到报酬,也感到荣耀!”赵凤亭教授对记者说。一些专家诚恳表示,他们也是许院长医疗扶贫队伍的成员,随时准备为扶贫医院贡献力量。

  为方便农民看病,扶贫医院24小时接诊;设有医疗热线电话,遇有紧急情况可随时出诊。还经常组织精干医疗小分队,深入到周边贫困村屯义诊,送医送药,发放健康知识宣传材料……

  记者所见所闻,感到扶贫医院既有同县医院一样的规范,又透着一股浓郁乡土气的亲情、和谐。几位农民患者说,以往只有乘车赶到省城才能见到的专家、教授,只有到县城才能见到的大夫,如今在家门口与你面对面,和悦可亲地谈病情,详细讲解如何防病,“你说我们能不喜出望外吗?”

  “农民兄弟看病真是太难了!”巡回医疗只是“阵雨”,他梦想有一天为农民兄弟送去一场“透雨”。

  大林子扶贫医院诞生不久,就引起中央和国务院领导同志的关注,国务院有关部委还派员前来专门调研。新闻记者更是蜂拥而至,探询国内第一所扶贫医院成功的奥秘。

  许国精的医疗扶贫蓝图是在多年的巡回医疗中萌发,一步步完善起来的。

  1971年9月,在绿色军营经受7年磨炼的许国精转业到当时的扶余县第二医院。报到的第二天,他便参加了农村巡回医疗队。不久,他担任了医务科长、副院长,1978年又担任了院长,于是在巡回医疗中他成了队长。

  每次下乡巡回医疗,见到农村那简陋的医疗条件,农民那有病拖,病重挺的无奈状况,许国精的内心就一阵揪心的疼。“农民兄弟太穷了,看病太难了!”在农村长大的许国精,对农民兄弟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情结情节。他不由自问:“你是一个医务工作者,还是一名共产党员,能为解决农民兄弟看病难做些什么呢?”

  当时,医疗队员们手里只有“老三件”:体温计、血压计和听诊器。只能看些头疼脑热、感冒发烧等常见病;大病看不了,复杂一点的病情检查不了。即使这样,农民兄弟也如临春风,如沐春雨,道不尽对政府,对医疗队员的感激。

  许国精和医疗队员们满怀愧疚和对农民的深厚情意,马不停蹄地诊治病人,一人一天就看六七十患者。在巡诊中他为农民献过血,捐款的次数更是难以记清了。虽然竭尽努力,他依然感到巡回医疗只能算作“阵雨”,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兄弟看病难。“总得想办法,把‘阵雨’变成‘透雨’,为农民留下一支‘不走的医疗队’!”这成了许国精难以舍弃的梦。

  随着农村一些医疗机构的解体,许国精痛心的发现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农户逐渐增多,病死在家里而不是在医院里的农民患者有增无减。许国精实现心中梦想的心情越来越急迫了。

  有一件事儿在许国精心中打下了难以磨灭的烙印。一次在徐家店乡巡回医疗时,他发现有三名妇女乳房肿大,疑似乳腺癌。他关切地对她们说:“赶紧到县医院去检查一下吧,为你们免费检查治疗。早确诊、早治疗,预后效果会好得多啊!”可是多少天过去了,三名妇女没有一人来县医院就诊。一直放心不下的许国精派人前去了解,了解的情况令他吃了一惊:免了她们的检查费,她们还拿不起乘长途汽车的钱和食宿钱,还是来不了!

  许国精顿感心痛难忍。多少天过去了,那三名特困妇女的影子一直在他脑际浮现,挥之不去。“如果能够建一所让农民就近看得上病,少花钱看得起病的医院,那不就解决问题了吗!”许国精心中的蓝图变得清晰起来。

  “扶贫门诊”、“扶贫病房”。医护人员在救助特困患者过程中,与许国精一起跨上了实现理想的台阶。

  谭妈妈提及的“扶贫病房”,引起了记者的注意。不少医护人员与记者交谈时也不时提起“扶贫门诊”、“扶贫病房”。难道这与扶贫医院有什么联系吗?

  “这是许院长为建扶贫医院进行的一次‘演练’!”乔晶副院长解释说,从许国精担任院长后,为特困农民减免医疗费便是常有的事儿。只是囿于实力,限内部掌握。到了1998年,医院有了一定实力,但还不足以建立扶贫医院,许国精便提议在院内设立“扶贫门诊”、“扶贫病房”。

  “扶贫门诊”、“扶贫病房”宛若春天的信息在农民中间迅速传开了,请求减免医疗费的特困农民遽然增多,留下了很多至今依然动人心弦的故事。

  一次,妇科接诊了一名快要临产的痴呆孕妇,她的丈夫是个残疾人。夫妻俩拿不出钱来,向许院长报告后,科主任刘焱华亲自为其接生,还为婴儿买来奶粉。护士长丁凤英和几名护士一面精心护理婴儿的妈妈,为她端水送饭,还自己花钱为她买来一些营养品;一面精心照料婴儿,给他喂奶,争着为他缝制小衣裳和小被褥,还教婴儿妈妈怎样包裹婴儿。婴儿妈妈虽说不出成句的感谢话,也带着一脸的憨笑,不停地说“好,好,真好!”

  还有一次,一个不到20岁的农村姑娘,走进许国精的办公室就扑腾一声跪在了地上。许国精赶紧把她扶了起来,“孩子,不要这样!有什么困难你就说吧!”原来姑娘家住黑龙江省与扶余县一河之隔的双城市农村,父亲得了肝癌,在城里大医院看不起了,听人说扶余县医院有“扶贫病房”,就找了上来,“叔叔,救救我爸爸吧!我不能眼看着他在痛苦中等死呀!”许国精听了禁不住流下热泪,深情地说:“孩子别难过,什么龙江人、吉林人的,不都是中国人吗,不都是在党的阳光照耀下吗?你父亲也是我们的扶贫对象!”姑娘的父亲立即入住“扶贫病房”,许国精让医院最好的大夫对其进行抢救。患者住院一个多月,医院为他支出了5000多元药费、医疗费。

  记者了解到,全院400多医护人员都有在“扶贫病房”热心服务的经历。在许国精的感染下,许多人真诚地为特困农民献血、捐款、送衣物,使得献血、捐款在扶余县医院不再是引人注目的行为,已经蔚然成风,近几年就有300多名医护人员为患者无偿献血。

  “‘扶贫病房’不止是为一些特困农民解了燃眉之急,更重要的是还使医护人员与农民群众的思想感情逐渐地融为一体了!”许国精说,扶贫医院的宗旨和理念只有依靠这样一支与农民息息相通的医疗队伍才能够实现!

  真可谓四两拨千斤的大手笔!

  记者理解了,为什么每个季度从县医院成建制地抽调包括科主任、主治医师和护士在内的30多名医护人员到大林子扶贫医院,竟然能够像部队“换防”那样快捷,人人都把去扶贫医院当成一种义不容辞的责任,当成光荣的政治任务。“其实不少大夫、护士担负着照顾老人、病人、孩子的担子,但是没有一人讲条件,提困难,都是自己想办法解决的。”乔晶副院长告诉记者,全院110名护士大部分都有正在读书的孩子,其中30多名护士正带着从11个月到6岁不等的孩子。48岁的眼科主任陈新民,父母都80多岁了,且重疾在身,为不耽搁到扶贫医院“换防”,陈主任不声不响地请来一名保姆帮助照料有病的父母。

  许国精解密可持续医疗扶贫奥秘。他朝思暮想的,只是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能够给后人留下点什么。

  “扶贫医院持续‘扶’下去,是有足够把握的!”主持扶贫医院日常工作的刘忠廷副院长递给记者一张统计表,充满信心地说。

  大林子扶贫医院自2001年11月6日开始运行以来,至今已为5万多名农民患者提供了医疗服务,减免医疗费、药品费总计达89万8千多元;为197名特困农民、五保户、革命伤残军人大幅度减免了医疗费;与此同时,实现业务收入333多万元,扣除业务支出,节余41万2千多元。

  这表明,我国第一所扶贫医院在农村医疗市场竞争中牢牢地站稳了脚跟。

  “这是农民群众过去连做梦都难以想象的!”谈及扶贫医院,大林子乡党委书记董万学感慨良多:如果没有扶贫医院,就不可能有这么多农民患者得到及时治疗,其中至少有三分之二约3.5万农民患者将会由于看病难而放弃治疗;这么多特困农民患者就不可能得到这样有效救助;就不可能这么快使农民群众更新医疗理念,激活农村的医疗市场!

  大林子扶贫医院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如此和谐的统一,奥秘在哪里?

  “关键是千方百计开源节流,降低成本。”许国精说,建2300平方米的大林子扶贫医院,共投入300多万元,一部分来自县医院自有资金,大部分来自职工集资。医疗设备是由县医院更新下来的,不用提取折旧。县医院人员超编20%,足够充实两个扶贫医院的,既不用增加人员,也不需要增加人员工资。

  “许院长提出建扶贫医院,反映了我们共同的心声!”医护人员们说,自1996年扶余恢复县制的9年时间里,在许院长的带领下,坚持艰苦创业,自力更生,县医院迅速发展壮大,固定资产由260万元增加到3000万元,医疗业务收入由660万元增加到2164万元,已经具备了建扶贫医院的实力。为啥职工集资那么非常顺利?“是由于我们信赖许院长,坚信医疗扶贫是值得为之献身的崇高事业!”

  为保证扶贫医院的工程质量和进度,许国精不顾一条伤腿产生的钻心疼痛,拄着一条棍子一次次反复察看。工程结束了,他也因伤腿骨折,做了两次手术。很多人不理解,一个本应退休的老人,为啥还建什么扶贫医院,还为一个很难达到的目标殚精竭虑,日夜操劳?

  “我是一名有近40年党龄的老共产党员。”许国精也在想,自己到底图个啥呢?就是觉得党把自己由一个农村穷孩子培养成一个县医院的院长,总得给老百姓做点什么,留下点什么。

  “许国精同志和大林子扶贫医院是我县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典范。”县长王俭说,扶余是一个农业县,有60多万农村人口。扶贫医院以服务农民为宗旨,合理配置了城乡卫生资源,较好地解决了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密切了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了贡献,以实际行动体现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

  吉林省卫生厅长李殿富教授认为,大林子扶贫医院成功地探索出一条既做好农村医疗扶贫,又获得一定收益的路子。他表示,政府也要更好地担负起解决农民就医难的责任。

  许国精没有停止前进的步伐,2003年9月又在地处扶余县中心的三井子镇,建起一个建筑面积达4900平方米,运行同样良好的扶贫医院。“我们将借国家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东风,以两个扶贫医院为龙头,建立起覆盖全县27个乡镇的医疗扶贫网络,把医疗扶贫送到田间炕头,送到60万农民兄弟的心坎上,让农民实实在在享受到党的惠民政策。”许国精又在心中描绘新的蓝图了。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彩 信 专 题
双响炮
诠释爱情经典漫画
水蓝幸福
海螺爱情精彩图片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