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大学生竞考工人到底昭示了什么?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24日00:04 红网

  福建厦门市工商局公开招考15名合同制工人,结果849名参加笔试者,全部具有大中专以上学历,其中还有全国重点大学的3名硕士生。(3月22日法制晚报)

  此事经媒体披露后,立即引来了议论纷纷,有人认为这是一个“可喜”的转变,它让人感受到研究生、大学生的择业、就业观念正在发生变化,他们更看中岗位和单位,对“身份”的概念已趋向淡化。

  笔者并不认同这种观点,理由很简单,支撑这一论点成为让人信服的行业性前瞻,有一个必不可少的前题条件,即此现象已具备一定的典型意义和现实代表性。

  但在笔者看来,导致此事出现的偶发因素和个案性质远过于其“合理、必然性”。请注意,让这么多硕士生、大学生趋之若鹜的最终目的地并不是锻造产业工人的熔炉——工厂,而是颇具“品牌号召力”的政府职能部门——厦门工商局。显而易见,我们不能排除此次竞考热出现的另类原因:打动众多学子的实际上可能并不是“合同制工人”这层职业“元符号”,而是倚伏其后的那块“金字招牌”以及足以撩拨和激发人们职场想象力的幕后上升空间。试想,如果参与招聘的是一家名副其实的普通工矿企业,它的大门前还会出现这样让人“诧异”的红火热闹场景吗?

  如是可见,此次大学生竞考工人现象所昭示的意义并不像有些专家和评论者所言的那样乐观与积极,相反,以笔者浅见,此事依然暴露出了职场上的一些“陈年痼疾”:在某些学子心中,“孔雀东南飞”仍是择业首选,在人才竞争日渐激烈的今天,很多人甚至宁愿退而求其次,在沿海发达地区“屈尊就职”,也不愿去冷门地区冷门行业“贡献青春”。毕竟,硕士生群起竞聘工人,多少有“浪费”稀缺教育资源之嫌,同样的人力资本,在中西部地区完全可以发挥出更大的能量。

  由此可见,硕士生、大学生竞考工人,非但不足喜,甚至多少有点“可虑”,它代表不了职场和人才场的发展主流。真正理性科学的就业大环境应是:地区差异日渐缩小并逐渐趋于平衡,各类人才合理分布且有序、有效流动,最终步入人尽其才、岗促其人的职场良性循环链。(稿源:红网)(作者:陈阳)(编辑:潇湘行)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百事音乐风云榜投票
严查苏丹红食品
房贷利率上调
F1新赛季 围棋春兰杯
骑士号帆船欧亚航海
安徒生诞辰200周年
购房贷款提前还贷指南
北京在售楼盘分布图
《新浪之道》连载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