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我是大海的儿子”(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24日05:52 人民网-人民日报
“我是大海的儿子”(图)
曾呈奎生前在研究海藻标本。

  刘书明摄

  本报记者 宋学春

  青岛,美丽的汇泉湾畔,我国最大的综合性海洋科研机构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坐落在这里。

  1月20日,世界著名的海洋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名誉所长、96岁的曾呈奎教授,带着对科研事业深深的眷恋,永远地合上了双眼。

  1月26日14时10分,载着曾呈奎骨灰盒的“海鹰号”船在海洋研究所附近的海面缓缓兜了个圈后,将骨灰撒入了大海。

  3月16日,曾呈奎家。谈起曾呈奎,他90岁高龄的夫人张宜范眼圈湿润了,“曾老走了,他与大海打了一辈子交道。他生前说‘我是大海的儿子’……”

  三次重大选择只为一个心愿:“我的事业在中国,正因为她落后才更需要我们去建设”

  1909年6月18日,曾呈奎出生于福建厦门的一个华侨世家,目睹和体验了劳动人民生活的艰辛,他立志要学与农业有关的专业。1929年,曾呈奎考入厦门大学植物系,并为自己取了一个喻意深远的名字———泽农。当他看到人们以采集海藻为食,便萌生了“海洋农业”的想法:人们既然能够在陆地上种庄稼,也应该能够在海上种植海藻。从此,他开始了一生“沧海桑田”的事业。

  大学毕业后,曾呈奎到岭南大学研究院刻苦攻读,1934年获理学硕士学位。1935年,他到山东大学任教,被聘为副教授。1940年,曾呈奎赴美国密执安大学研究生院学习藻类学、湖泊学和植物生理学。1942年5月,他获理学博士学位,随后又获得密执安大学拉克哈姆博士后奖学金。1946年,曾呈奎已是美国一家有名海洋研究所的副研究员。美国密执安大学、华盛顿大学等纷纷邀请他去工作,他婉言谢绝:“我的事业在中国,正因为她落后才更需要我们去建设。”当年12月,曾呈奎回到了魂牵梦绕的祖国。这是他一生中的第一次重大选择。

  青岛解放前夕,曾呈奎是国民党政府要弄到台湾去的科学家之一。当时,远在厦门的夫人和子女都已去了台湾,曾呈奎面临着人生的第二次重大选择。他说:“我相信共产党,我绝不跟国民党政府到台湾去!”曾呈奎毅然留了下来。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的海洋科学事业。”1956年,曾呈奎又一次作出重大选择,他郑重地提出了入党申请。1966年,曾呈奎的入党申请通过了基层党组织的讨论。就在他期待组织批准之际,“文化大革命”开始了,他蹲“牛棚”、扫厕所,多次游街挨批斗……“反动学术权威”、“大特务”等“帽子”戴在了他的头上。曾呈奎对夫人说:“我们要相信共产党。目前只是一片乌云,会过去的。”“文革”一结束,曾呈奎再一次递交了入党申请,1980年1月8日,他在古稀之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实现“泽农”志:“海洋农牧化和蓝色农业”

  如今,在中国家庭的餐桌上,常见海带菜,可在上世纪50年代,对一个普通家庭来说,海带却属稀罕物。那时,我国每年大约从日本和苏联进口1.5万吨干海带。

  曾呈奎把海带养殖选定为研究方向之一,并主持和领导了这项重要而艰巨的科研任务。

  曾呈奎穿行在酷热的西沙群岛、海南岛、香港岛、万山群岛,跋涉在舟山群岛、厦门、北戴河、大连、烟台、青岛等地。他常常孤身只影行走在崎岖小道或荒无人烟的海滩上,或踏着齐膝的淤泥,或浸泡在碧波涌起的浅海中,或潜入水中获取标本。

  经过10余年的努力,曾呈奎与课题组的研究人员终于取得了海带夏苗培育、海上施肥和南移栽培的成功。随后,我国的海带栽培业成为我国海洋水产养殖业的领头羊。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我国人工栽培海带总产量已达30万吨干品,是日本和苏联自然海带产量的6倍,从而震惊了世界藻类学界和水产养殖学界。1978年,曾呈奎的“海带养殖原理研究”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受海带人工养殖成功的鼓舞,曾呈奎与他的合作者又开辟了紫菜、裙带菜和龙须菜等其它海藻栽培技术的研究。

  曾呈奎和他的合作者完成了从马尾藻中提取褐藻胶的研究,并于1956年在青岛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生产褐藻胶的车间,开创了我国化学工业的新领域———海藻化工工业。在此基础上,他还进一步开展了海藻资源的综合利用研究。

  20世纪60年代中期,曾呈奎首先提出了“耕海”的建议。1998年,曾呈奎提出“走向21世纪的中国蓝色农业”课题。为此,我国沿海各省先后制定了科技兴海和建设海上强省的规划。到2000年,我国已经发展成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海水养殖大国,是第一个也是惟一一个水产养殖产量超过捕捞产量的国家。

  曾呈奎有关“海洋农牧化和蓝色农业”的远见卓识,不但在我国取得了普遍的共识,而且得到了世界范围内水产界的承认,世界水产学会授予曾呈奎“世界水产学会终身荣誉会员”的殊荣。

  全身心交给党和国家:做中国海洋科学事业领航者

  在我国海洋科学界,曾呈奎是一位战略科学家。

  1950年,时任山东大学植物系主任的曾呈奎,与著名生物学家童第周等人,联名给时任中科院副院长的竺可桢写信,建议成立综合性海洋科研机构,这一想法很快得到批准。童第周、曾呈奎和著名动物学家张玺一起筹建了我国第一个专门的海洋科研机构———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20世纪50年代初,曾呈奎参与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海洋科学重大规划的制定,并担任国家科学规划委员会气象海洋学科组副组长、国家科委海洋专业学科组副组长,组织开展了全国第一次大规模的海洋综合考察。

  80年代,曾呈奎提出了中国发展海洋生物技术的设想。在他的倡导下,国家科委启动了以他为首席科学家的国家攀登计划项目“海水增养殖生物优良种质和抗病力的基础研究”。

  1992年,曾呈奎向中共中央办公厅提交了题为《增强海洋意识,建设海上强国》的报告。该建议被采纳,推动了我国细胞工程、基因工程等技术在海洋生物资源研究和开发上的运用。

  70多年来,曾呈奎独自撰写和与他人合作,先后发表了370余篇高水平学术论文,出版了12部学术专著。

  大海的儿子归大海,曾呈奎永远耕耘在祖国的蓝色国土上。

  《人民日报》 (2005年03月24日 第二版)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百事音乐风云榜投票
严查苏丹红食品
房贷利率上调
F1新赛季 围棋春兰杯
骑士号帆船欧亚航海
安徒生诞辰200周年
购房贷款提前还贷指南
北京在售楼盘分布图
《新浪之道》连载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