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载入史册的功勋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24日05:57 人民网-人民日报

  本报记者 廖文根

  编者按:铀是一种稀有放射性元素,是核裂变的主要物质。它以矿化物的形式存在于岩石中,自然形成可工业利用矿产的几率比其它金属元素要小得多。

  50多年来,几代核地质工作者以国家和民族利益为己任,不怕困难,不怕牺牲,在神州大地上找到了一大批铀矿床,为共和国原子能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但是,由于工作的特殊性,核地质工作并不为人所知。本文选取核地质工作的几个侧面呈现给读者。

  “一定要为共和国找到铀矿!”

  1955年1月,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发展原子能事业的决定。

  发展原子能事业,首先必须拥有铀矿资源。起步之初,曾有人断言:中国是个贫铀国,原子能事业注定将成为“无米之炊”。

  1955年4月2日,地质部第三局(核工业地质局的前身)在北京成立,目标只有一个———找到铀矿。“我们一定要为共和国找到铀矿!”接受党中央交给的神圣使命,广大核地质工作者斗志昂扬。

  为迅速开展铀矿地质勘查工作,党中央、国务院两次发出通知,从各地、各部门抽调管理干部、技术干部和工人,先后组建了6个区域性地质大队,并在北京组建了铀矿地质研究所,全国范围的铀矿地质勘查工作迅速起步。攀悬崖、钻密林、战戈壁,广大核地质技术人员不放过任何一个异常线索,好消息很快就源源不断传向北京。

  到1955年底,已发现一大批放射性异常点,其中可以勘探的就有11处;1958年,向党中央提交了第一批铀矿工业储量,中国无铀矿的历史从此结束。

  伴随着共和国的脚步,在共和国的史册上,核地质工作者书写着一个个辉煌——50年来,应用多种技术手段,我国核地质工作者找到了多种类型的铀矿,发现和命名了多种新的铀矿物,圈定铀成矿带20多条,铀矿田数十处,提交各种类型的铀矿床数百个,不仅彻底结束了无铀矿的历史,而且使我国成为世界铀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在坚持找铀矿的同时,我国核地质工作者还开展了综合找矿,先后找到和提交了金、银、钼、锗、硒、钾盐、煤等20多种矿产。

  勇于挑战,不断创新

  铀矿地质勘查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广大核地质工作者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勇气,硬是将这项全新的事业推向世界科技前沿。

  1956年11月,在广东和江西交界处,我国核地质技术人员发现了铀矿化信息。“花岗岩内不利于成矿,找矿的重点应该放在花岗岩体外的接触带中。”对中方的发现,苏联专家不以为然,坚持着自己的观点,并且作出规定:操作人员进入花岗岩地区最多不得超过1.5公里。

  “花岗岩内也可能有矿,不能见着花岗岩就跑。”凭借日益丰富的找矿经验,我国核地质技术人员向“权威”发出了挑战。

  在上级领导的支持下,他们对新发现的花岗岩地区铀矿化扩大普查,在山上挖了三条3米多宽、数米深、几十米长的探槽,发现铀矿带有60多米长,而且越向深部矿化越好,最后通过开挖100多米长的坑道,竟然发现了三个铀矿体!1957年,人们将这里命名为“希望”矿床,并最终确认为花岗岩型铀矿。令人惊喜的是,这种“权威”视野外的花岗岩型铀矿最后竟成为我国最主要的铀矿类型!

  挑战成就了惊喜,创新则促成了跨越。

  “航空物探”是最早用于铀矿找矿的现代化手段,我国80%的铀矿床是靠这种手段最先发现的。为使这一现代化的手段始终保持“现代”,核地质技术人员不断对航空物探技术进行创新,增添了航磁、航电等手段,并与遥感等技术联合攻关,形成了“空地结合”、“协同作战”的找矿模式。不仅如此,他们还对普通物化探技术进行创新,开发出数十个变种,可根据不同的地质条件使用不同的物化探方法。

  高水平放射性废物(简称高放废物)处置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难题,我国核地质技术人员创造性地实行了“三步走”的技术路线,即处置库选址———地下实验室———最终处置库建设,这一路线不仅大大缩短了我国核废地质处理的研究周期,节省了大量费用,还缩短了与世界先进水平之间的差距。

  “经过几代核地质科技工作者的不断创新,在核地质系统领域我们已经形成了完整的组织体系和技术体系。”核工业地质局局长李德连高兴地说,“我国铀矿地质生产和科研已跻身世界铀矿找矿先进行列。”

  用青春和生命书写忠诚

  辉煌伴随的是艰辛。在为共和国找铀矿的征程上,从来没有平坦的道路。50年来,用自己的青春甚至生命,几代核地质工作者书写着对共和国的忠诚。

  相山铀矿田见证着那段催人奋进的历史。相山,位于江西乐安县与崇仁县之间,方圆700多平方公里。1957年,航测分队在这个地区发现了放射性异常。为揭开相山铀矿田的真面目,各路人马迅速向这里挺进。

  不到半年时间,人们就在这里找到了10多处成矿地段,一个深藏地下的铀资源聚宝盆初露端倪。为摸清矿区情况,勘查大队首先集中技术人员进行大面积地质填图。200多名技术骨干白天跋山涉水,晚上就着马灯整理资料。由于人多房少,队员们就在钻机旁用毛竹、木板、油毛毡等搭起简易住房。有时路远回不了驻地,队员们就在山石边燃一堆篝火,几个人依偎着过夜,第二天接着干。整整3个月,他们找到了2000多个新异常点,又对地表特征进行反复对比研究,找到了数十个成矿有利地段。随着勘查的深入,一个个矿点被揭露,一个个疑问被解开,铀矿床神秘的面纱终于被揭开。

  喜讯传到北京,党中央果断决定在这里建立铀矿采冶基地。

  正当全队职工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赶上了三年困难时期,不仅温饱难保,遇上山洪暴发,队里还经常断炊。为解决生活困难,大队号召随队家属开垦荒山,种粮种菜。党和政府也对大队鼎力支持,大家还记得,当时的江西省省长邵式平曾给乐安市委书记王镜明下过一道命令:“你必须保证每天给地质队一头猪吃,保证不了,我拿你是问!”

  神圣的事业激励着队员们战胜各种困难,取得了历史性的成绩:不仅确定了相山铀矿的主岩类型为火山岩型,而且得出了相山矿区是一个塌陷式火山盆地以及“双混合”的成矿模式。之后,又得出了相山矿床成矿规律。技术人员练就的“火眼金睛”不断“放大”相山矿田的储量,经过30多年的努力,核地质工作者在相山地区发现了大大小小几十个铀矿床。这些铀矿床蜿蜒相接,就像一颗颗璀璨的珍珠编织成的夺目风景———中国最大的铀矿田呈现在世人面前。

  “50年来,我们凝聚形成了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核地质精神,成为核地质工作不断前进的强大动力。”李德连说,“经过调整,今天,一支专业密集、专业配套、结构合理、规模适度、装备精良、拉得出、上得去、打得赢的‘野战军’队伍正在形成,我们有信心为核能的和平利用,为推动经济建设继续作出新的历史贡献。”

  《人民日报》 (2005年03月24日 第十四版)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百事音乐风云榜投票
严查苏丹红食品
房贷利率上调
F1新赛季 围棋春兰杯
骑士号帆船欧亚航海
安徒生诞辰200周年
购房贷款提前还贷指南
北京在售楼盘分布图
《新浪之道》连载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