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为了祖国,为了大海(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24日09:02 光明网-光明日报
  ———追记著名海洋生物学家、中科院院士曾呈奎(下)本报记者 凌翔
为了祖国,为了大海(图)
海纳百川:为了中国的海洋科研事业

  1950年8月,在童第周和曾呈奎等人的倡议下,新中国第一个专门从事海洋科学研究的机构———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的前身———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青岛海洋生物研究室在青岛成立,曾呈奎任副主任,后任研究所副所长、所长。在他和童第周、张玺等老一辈科学家的培养和指导下,一批批优秀人才相继成为国内外成绩斐然的科学家。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最早跟随曾呈奎的张俊甫、张德瑞、吴超元和纪明候4人,早已成长为这些领域的学科带头人和国际著名科学家。

  曾呈奎培养下一代,关心和扶持年轻人成长,这在海洋界有口皆碑。当海洋研究所年轻学者王广策第一次出国进修时,曾呈奎主动拿出300美元让他带上,以供不时之需。向记者谈起此事,现在已经是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室副主任的王广策满含泪水说:“曾老关心我们胜过关心自己的子女。”

  曾呈奎以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为国内外培养了100多位高级科技人才。曾呈奎凭着在国际学术界的知名度,先后促成了我国与美、加、英、日、法、德等国家之间的多项合作研究与学术交流,扩大了我国海洋科学界在世界上的影响。

  几十年来,受到过曾呈奎接济的人到底有多少谁也数不清。别人遇到困难,他慷慨解囊,被人们称之为“散财童子”。曾呈奎一生获奖无数,他最后的奖项却不是来自科研领域。离去世前一个月,他获得了民政部授予的“全国爱心捐献奖”。通过这个奖项,他的同事们才了解,近几年来,他已累计拿出了近30万元用于公益事业,捐助给困难学生和社会群体。

  曾呈奎对他人是“散财童子”,对自己却处处“精打细算”。他的小保姆郑立妍流着泪告诉记者:“曾老平时连一张餐巾纸也要裁成三块用。”

  为了大海:轰轰烈烈过一生

  “人生只有一次,何不轰轰烈烈过一生”———这是曾呈奎的口头禅,也是他壮丽人生的真实写照。1975年,曾呈奎被“解放”出来,当时正值我国刚刚收复西沙群岛不久,他以战略科学家的超前思维和视角,果断提出并立即组队前往西沙群岛进行海洋生物科学考察。

  当时岛上条件极差,但这并没有难倒已70岁的曾呈奎。他每天和年轻的科考队员一起头顶烈日,冒着40多摄氏度的高温,徒步踏过灼热的沙滩,虽然脸上都晒暴了皮,但仍精神饱满地下海采集标本。回到驻地,曾呈奎饭后不顾劳累和蚊叮虫咬,专心地投入到标本的分类和鉴定工作中。当晚上停止供电后,他就用蜡烛作光源继续工作直至第二天凌晨。

  2002年,93岁高龄的曾呈奎因病住院。当时他已接受邀请,准备去马来西亚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病中的他为了不影响陪床老伴的休息,半夜悄悄起床到病房的洗手间里,坐在马桶上,借着微弱的灯光修改他的学术报告。老伴搬来所领导给他“施加压力”。但他依然“我行我素”。在手术后刀口尚未完全康复的情况下,他就带着助手和学生飞赴吉隆坡出席“亚太地区海洋科学与技术大会”,并在会上精神饱满地作了45分钟的学术报告,受到与会者的高度赞扬。

  今年82岁的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海洋生物学家刘瑞玉教授,从海洋所建立初期就与曾呈奎合作共事。在曾呈奎去世前的一周,刘瑞玉去医院探望曾呈奎,刚要离去时,曾呈奎又把他叫回来,紧紧拉住他的手,却说不出话。“我知道,曾老还想跟我谈工作,谈大海。”———说到这里,刘瑞玉教授的眼中泪光闪动。

  “身体有用器官捐献社会,骨灰撒入大海,所有书籍和资料全部捐给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这是曾呈奎的临终遗言。

  “我是大海的儿子”。这是曾呈奎在中央电视台《正大综艺》栏目作嘉宾时向观众表达的心声,也是他内心世界的表白。(人物照片为邢桂方摄)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百事音乐风云榜投票
严查苏丹红食品
房贷利率上调
F1新赛季 围棋春兰杯
骑士号帆船欧亚航海
安徒生诞辰200周年
购房贷款提前还贷指南
北京在售楼盘分布图
《新浪之道》连载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