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遥望昆仑山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24日09:04 石狮日报

  登昆仑矣四望,心飞扬矣浩荡。——屈原《九歌》

  两亿年前,当造山运动以不可抗拒的神力促使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轰然相撞时,波涛滚滚的古地中海上,便隆隆升起了世界上最雄伟最壮阔的青藏高原。支撑高原的骨架,由喜马拉雅山、喀拉昆仑山和昆仑山三大山系组成。其中的昆仑山,论平均高度只能名列第三,但山体的总长度连绵2500多公里,又雄踞三大山系之首。它孕育了长江、黄河两大水系,被古人尊为“万山之宗”“江河之源”,理所当然受到华夏子孙的崇仰和感戴。

  莽昆仑之高、之远、之险,不是一般人所能企及的。此番,由中国作协组织的采风团,虽然从东到西穿越了整个青海省,但昆仑山却依然可望而不可即。我们,只能在青海湖大草原上,在柴达木盆地上,南望它外沿或浓或淡的山影,遥致崇高的注目礼……

  站在青海湖南岸极目远眺,一马平川的大草原,就像绿茸茸的地毯一直铺向旷远的天际。也只有在天际的地平线上,才有些并不很高的山体悄然隆起。那山体,分明只是草原向空中的延伸,照样是淡淡的绿色,山势平缓,线条柔顺,光洁的坡面与山下的草原浑然一体。青海诗人朱奇说,那就是昆仑山北侧的外沿部分了。没想到,昆仑山留给我的第一印象,居然如此丰腴而温润,宽厚而谦和。

  告别青海湖,驱车西行,平坦笔直的青藏公路像箭一样射穿茫茫大草原,进入了荒无人烟的柴达木盆地。“南昆仑,北祁连。山下瀚海八百里,茫茫八百里无人烟。”这支古老的民谣,是柴达木盆地最真实的写照。没有人影,没有树影,甚至,也没有一只鸟影。四野茫茫,只有黑黝黝的砾石,白花花的盐碱,星星点点的芨芨草间或有一些沙柳,在骄阳下抒写着无边的荒凉与寂寞。有时,连这些仅有的沙生植物也全然消失,我们,连同我们的影子,便仿佛置身于空荡荡的月球表面。

  一路上,只有昆仑山在南边远远地注视着我们。暴烈的阳光,燥热的漠风,尖利的沙雨,也许,还有冬季的冰刀和雪剑,早已剥下了它绿色的外衣,啃尽了它厚实的肌肉,惟剩下嶙嶙瘦骨,坚硬地挺立在荒沙戈壁之上。远眺,似万峰疾走的骆驼,扬起漫漫的沙尘;近观,如瘦狮,如饿虎,或仰天长啸,或醉卧沙场……这大自然神奇的雕塑,使昆仑山显示出一种粗犷、狞厉、原始、拙朴的美,一种在苦难中挣扎而奋起的悲壮之美。

  空旷的地平线上,终于出现了几个黑点,继而又膨胀成几方黑块。待逼近一看,原来有几辆从对面开来的卡车正停在前方。大半天未见到同类,双方的司机全都按响了喇叭,那声音在荒原上听起来特别欢快。我们也赶紧停下车来,耳畔便有潺潺的流水声传了过来。跳出车门,眼前一亮,一条亮晶晶的雪水,从南边昆仑山方向流过来的雪水,在夹岸的沙柳丛中,欢唱着漫过公路,又流向北边的瀚海深处。那瀚海深处,还影影绰绰地闪出了一片树影。

  这雪水,这荒漠里的甘泉,天赐的玉液琼浆,浇灭了我们喉咙里的烈火,洗去了我们大半天的风尘与疲惫。早来的司机遥指北边瀚海深处的树影道:“那是一个劳改农场,别看它周围赤地千里,因为有这条昆仑山雪水的浇灌,那里长出的大蒜有拳头大,芥菜比人高,全是绿色王国里的巨人家族呢!”

  我回望南方光秃秃的昆仑山,在炎阳下焦黄干硬的昆仑山,不免将信将疑。诗人朱奇又告诉我:“别看它貌不惊人,山里头有挖掘不尽的黄金和玉石,这地底下,还有开采不完的石油和天然气呢!你想想,连长江、黄河都从那里发育,又何况眼前这小小的雪水沟呢!”

  一席话,说得我心悦诚服。看来,海水不可斗量,昆仑山也不可貌相!正如最贫乏的往往需要最华丽的包装,最伟大的却常常只寄寓于最朴素的平凡之中。昆仑山的一切,全都藏而不露。在最贫瘠、最荒凉,最干枯的外表下,蕴蓄着的,却是天上人间最珍贵、最富有、最充沛的资源!灵魂不灭,生命不息。男子汉顶天立地的胸膛里,自有热血滔滔,自有雄兵百万!

  车子再次登程西行。西天的夕阳似乎永远挂在地平线上。这里与北京时差两小时,直到晚上8点钟,暗红色的火轮底部,才升起了一小簇黑色的树影与楼影。号称“昆仑明珠”的格尔木市,终于把我们揽进了它的怀抱。

  正是华灯初上时分,宽敞的马路,洁净的街市,白杨树站成一排排绿色的屏风,八瓣梅在树下翻涌着五彩的波浪。简直难以想象:50多年前,这里还只是沙石与盐碱的世界,黄羊与野兔的故乡。某一天傍晚,一支风尘仆仆的队伍来到了这里。他们是青藏公路筑路大军的先遣部队。他们已经跋涉了五天路程,却不知地图上的格尔木到底在哪里?

  “格尔木就在我们脚下!”领队的慕生忠将军斩钉截铁,一声令下,“我们的帐篷扎在这里,这里就是格尔木!”

  于是,铲掉了红柳和沙柳,赶走了黄羊和野兔,戈壁滩上搭起了最初的六顶帐篷,一个全世界最高的帐篷城市就此诞生。50年后,这里已成为一座拥有20多万人口的城市,一个青藏高原上首屈一指的工业重镇。

  “一城居民半城兵”,是格尔木的一大特色。这里是通往西藏的门户,是全国援藏物资的集散地。筑路大军、铁道兵、航空兵、汽车运输兵、生产建设兵团的老兵……每一个家庭几乎都流淌着军人的血液,整座城市英气逼人。也许,正是昆仑山的雪水哺育了他们,他们才具有这种“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的“格尔木精神”吧!

  我们所采访的格尔木炼油厂,是成千上万柴达木人奋斗50多年的结晶。

  酷暑、严寒、沙暴、雪灾、断水、缺氧,连同无边的荒凉与寂寞。50年,漫长的50年。三代人终于有了这年产百万吨的炼油厂。它背靠高高的昆仑山,脚踩茫茫的戈壁滩,炼塔林立,烟囱高耸,密如珠网的管道缠绕着成群的楼厦。入夜,全厂灯火通明,一根40米高的擎天柱,举起一束燃气火炬,火光熊熊,烈焰腾腾,映红了背后的巍巍昆仑,映红了眼前的茫茫戈壁。

  这高擎在世界屋脊上的火炬,是柴达木人用生命点燃的“昆仑圣火”,也是昆仑山奉献给人类子孙最绚丽最圣洁的花朵。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百事音乐风云榜投票
严查苏丹红食品
房贷利率上调
F1新赛季 围棋春兰杯
骑士号帆船欧亚航海
安徒生诞辰200周年
购房贷款提前还贷指南
北京在售楼盘分布图
《新浪之道》连载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