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焦点评论 扶贫款“漏斗”是怎样形成的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24日09:35 千华网-鞍山日报

  2004年4月,国家给吉林省长岭县海青乡海青村20名贫困农民每人拨下5000元的黄牛专项扶贫款,可最后发到每人手里变成了50元,乡村干部还严厉地吩咐说:“上面有问到这笔钱,就说给了5000(元)。”可50元的“堵嘴费”并没有堵住知情者的嘴,于是10万元扶贫款的去向,在这个省级贫困县出现了多种说法:一说被乡村干部吞掉了,二说被要扶贫款的能人吃了回扣。

  10万元变成了1000元,可见,在这笔扶贫款的运行过程中,出现了一个令人可怕的“大漏斗”。正是这个“漏斗”,令国家开发扶贫工作的效果大打折扣。可以佐证的是,审计署的一项报告称,1997年至1999年上半年,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共向全国592个贫困县投入扶贫资金488亿元,经审计,查出扶贫资金被挤占挪用、虚列支出、转移资金和私设“小金库”达43.43亿元。

  那么,这个“漏斗”是怎样形成的呢?

  我们如果可以把扶贫款“漏斗”看作一个装置的话,要保证其能发挥作用,应当有人进行设置,还得保证反对这一装置存在的力量不够强。在扶贫款运行过程中,相关利益主体包括国家、下拨通道必经的地方政府部门、村级自治组织、贫困户。国家向贫困户下拨开发扶贫款,目的是通过让钱生钱的办法,解决长远并最终致富。报道中所提让村民养黄牛,5000元只剩了50元显然没法达到目的。而地方政府部门和村委会,其利益取向就比较复杂,一方面,改善贫困户的生计是他们的职责所系,另一方面,他们可能有更切近的利益,比如还债、增发奖金、设小金库甚至是私吞。这时,左右他们是否作出专款专用选择的,是约束力的强弱。这种约束来自上下两个方面,上面即国家有关部门的审查,下面即扶贫户维护切身利益的要求。而对地方来讲,上面的检查并不具有必然性,而对下面,一方面可以通过隐瞒的手段让村民不知道究竟该拿多少,一方面可以恩威并用让大家统一口径对付检查,比如报道中让大家统一说5000元。这时,对截留扶贫款的约束已经很弱,放心大胆启用“漏斗”也就成了必然。

  从另一个角度看,有些地方政府未必就希望所有的贫困户都脱贫,因为只有存在贫困户,他们才有理由向国家申请扶贫款,这也是为什么长岭县委一名干部最担心“再也争取不来扶贫贷款”的原因所在。最后我们看真正的利益主体贫困户,他们当然希望获得全部款项,但是,面对“大漏斗”的存在,他们一方面是愤恨,另一方面也存在得到总比一点没有好的心态,因此,如果不是太过分,民不和官斗,这事也就过去了。

  国家的扶贫工作还要进行,“漏斗”却不能任其存在,那就需要想办法堵漏。这至少应从三方面着手:一是加大审计和财政监督的力度,同时对查出的问题要加大处罚;二是增强扶贫对象的维权意识,通过广泛宣传给他们知情权,并畅通举报的渠道;三是加大舆论监督力度,让不法行为暴露在阳光下。风险增大了,“漏斗”才能堵上。(广州日报)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百事音乐风云榜投票
严查苏丹红食品
房贷利率上调
F1新赛季 围棋春兰杯
骑士号帆船欧亚航海
安徒生诞辰200周年
购房贷款提前还贷指南
北京在售楼盘分布图
《新浪之道》连载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