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中国首位“带保镖大使”传奇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24日14:52 扬子晚报

  今年2月17日,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2004年年度人物评选》揭晓。64岁的中国原驻伊拉克使馆复馆小组组长孙必干等10名获奖人物和一个团体,以感动的方式重燃2004年的中国记忆。

  今天上午,应邀特地前来我省做客的孙必干大使,在宁为全省数百名外事干部作报告,叙述了他赴伊拉克复馆鲜为人知的经历,让人们再次受到感动。昨晚,孙必干大使在他下榻的双门楼宾馆接受了本报记者的独家专访。

  临危受命出使伊拉克

  2003年6月,孙必干临危受命,出任伊拉克复馆小组组长,如今讲述复馆一幕,他兴奋不已:

  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前夕,中国驻伊使馆撤馆,处于关闭状态,在战争中及战后遭到严重破坏,已不可能重新使用和居住。但伊“改朝换代”后,继续保持关系符合双方的利益,这就要有人去。

  2004年7月9日,中国驻伊拉克使馆正式复馆。由于使馆原址遭到破坏,使馆临时的办公地点仍然设在巴格达曼苏尔饭店,由于环境艰苦,也不可能搞什么特别的仪式,但艰苦的工作终于有了成果。“正式复馆有助于更好地开展对伊拉克的工作,因此宣布复馆那一刻,小组每个成员都非常激动。我记得,当时我们拿出一面崭新的五星红旗,全组13个人在国旗下合影留念,简陋的画面见证了这历史性的一刻。”

  虽然孙必干叙述得很平静,但记者仍然能感受到当时的惊心动魄。或许很多人不知道,年过花甲的孙必干患有冠心病,他揣着救心丸前往伊拉克的,对于近在咫尺的危险,他心怀坦荡,临危不惧。

  首位带保镖的外交官

  当时,许多观众从电视上看到,孙必干在伊外出的时候,他的身边总有6位全副武装的武警。他也由此被称为中国外交史上第一位带保镖的外交官。

  这6名警卫人员全部来自北京武警反恐特警队,精通射击、擒拿格斗、防化防爆等技能。由一位副支队长带队,还有一位连长,另外四位战士都是老兵,都是士官。复馆小组到达约伊边境时,武警将便服换成军装,一行13人都穿上防弹衣,开始实施安全防卫预案。进入伊拉克境内他们枪不离身,武器不离手,时刻做好战斗准备。

  提到这些与他出生入死的“兄弟”,孙大使深有感触地说:“我们彼此在战乱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武警官兵的表现实在令我们感动!”

  两次与死神擦肩而过

  说到惊险经历,孙大使说,由于伊拉克一直处于动乱状态下,枪战、路边炸弹、自杀性汽车炸弹,以及后来的绑架、斩首事件等等,都给在那儿工作的外国人造成了极大的生命威胁。“只要外出,危险无处不在,我们也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比如有一次我去‘绿区’做一个重要的拜会,那里的安全措施应该是很严密的,3道岗哨都要检查,当时我们已经过了第一道安检,第二道也已通过,就在我们要发动汽车向第三道岗前进的当口,身后的第一道岗处发生了爆炸,声音非常大;另一次,我们正在伊拉克外交部等待去参加一个活动,就在等待的过程中,对面的库尔德人办事机构发生了剧烈爆炸,相距不过百十米!后来据报道在这次爆炸中有17人身亡……”

  “局势如此险峻,但听说您外出时,居然西装里面不穿防弹衣?”记者问。“其实,一般情况下还是穿的,比如两次进入巴格达,及去查看被破坏的使馆时,但在所有官方正式拜会中的确没有穿鼓鼓囊囊的防弹衣,因为我是代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更要维护一个中国外交官的形象和尊严,这也许比外交官的生命更为重要。”

  机智解救7名人质

  去年4月11日,7位中国劳工在伊拉克境内被身份不明的武装人员劫持。孙必干大使与使馆工作人员在短短25个小时里,便成功实施了解救。

  回想起这件事,孙必干说,当时他们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查对消息的准确性。并当晚联系上了临管会的内政部长、外交部长等多位重要人士,为解救人质寻求援助,安排与两国外长通话,在民间方面求助伊斯兰党和穆斯林学者协会。在半岛电视台上用阿拉伯语讲话,呼吁尽快释放人质……

  在孙必干近四十年外交生涯中第一次遇到这样的问题,能够成功营救人质,谈到当时的感受,他坦然地说,“当时没有想过成功了怎么样,失败了怎么样,我们只是把所有能做的都做了。人质获释后,我们很高兴,当地华人也很高兴。这说明中国的外交政策是成功的、正确的,首先有放人的大气候,我们所做的工作只是推动它水到渠成。”

  老外交官的感慨

  作为一位在外交战线上奋战了几十年的资深外交官,他可谓是经历了伊拉克的“死亡之旅”。谈及外交工作中的酸甜苦辣,孙必干自有一番感悟。在他看来,外交工作是神圣和光荣的,但并不仅仅是人们想象中西装革履迎来送往、潇洒风光的一面,这只是一部分,但不是重要的部分。实际上,外交官有时面临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和风险。

  孙必干还深有体会地说:“对一位外交官而言,在面对各种复杂的局面和艰难的风险时,最重要的素质应该是对祖国的忠诚,把对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本报记者 于丹丹 祖六四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百事音乐风云榜投票
严查苏丹红食品
房贷利率上调
F1新赛季 围棋春兰杯
骑士号帆船欧亚航海
安徒生诞辰200周年
购房贷款提前还贷指南
北京在售楼盘分布图
《新浪之道》连载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