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代表辞职另类解读:代表刚性职能的缺失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24日16:22 人民网 |
林龙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截至2004年底,宁波市宁海县辞去县人大代表职务的有26人,占本届人大代表总数的10%。另外,2004年底召开的宁波市象山县第15届人大常委会第18次会议,也决定接受19位县人大代表辞职。宁波市人大常委会代表人事选举工委主任施秉良说,这一两年来,宁波各县、区人大代表辞职的,在百人以上。 此事件一出,便迎来了各种言论。诸如“打破代表届内终身制度,体现代表意识增强”等等评论相继见于报端。同样也有人提出了质疑,认为宁波人大代表的辞职只是一种变相的“服从组织”的安排。在此,笔者且不对前人观点加以评论,单就该事件在现实中可能被人们所忽略的细节而这恰恰又是问题的症结所在。 首先,代表可替代性强,究竟是个什么问题?显然,在宁波人大代表辞职中有各种原因,但结果只有一个,就是有后来人能立即补上空缺。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如果一个代表在任期间能如“代表法”所规定的“密切联系当地选民”,与选民有密切联系的,他们的离开所带来的空缺就绝不是一张辞职申请报告就可了事的。谁有合法权利接任?谁又有能力来接任?选民是否会答应这样的安排?等等问题便接踵而至。但现实层面中,我们清晰的看到,代表由于工作的调动而无法很好履行代表职能为由而提出辞职,至于该如何考虑接任者,如何告别选民?有关部门的谈论不甚了了。因此,该事件反映了我国普遍存在的“代表可替代性强”的问题,这不是什么代表意识的强化,而是代表刚性职能缺失的表征。 其次,选民和选举代表之间还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官员代表的比例在各级人大代表结构图中一直占据着绝对的优势。而选民在选举时,在没有充分了解候选人信息和资料的情况下,凭借直觉和机会,来决定投票的现象还普遍存在。这种选举的盲目性,也使得代表找不准自身的选举群体,摸不清自己的坐标。因此,形成了一方面代表不知道为谁代言;另一方面选民也不知道找谁表达意愿。基于此,就出现了代表提出辞职,而选民却无法辨别他究竟是不是自己的代表。不然,局面绝不是今天的这般平静。 再次,是否该对辞职代表进行评议与考核?对代表的评议现已经逐渐从一个试验成长为一种惯性的考核形式。代表向选民述职,选民对代表评议,是对代表密切联系选民的制度保障。而代表辞职,离开了原选区,对于在任期间的代表工作是否也该进入评议的程序?如果同现在一般草草了事,挥挥手而去,那么这些代表的职责发挥得如何将永远是个未知数,清楚的也只有他本人。因此,事态的结果只能是代表职能地不断减弱,因为没有约束和激励的制度安排始终是无效率的。 一言以蔽之,宁波百名代表辞职的事情只是上述问题的一个信号,但其对于人大机关对于强化代表职能的政策象征也同样是清晰的。我们仅希望,在评价类似问题的时候能多一些理性,多一些现象背后的思考,这才是促进人大工作良性发展的正道,不然太多的叫好声也都是徒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