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今晚聊斋:白了少年头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26日08:48 今晚报

  俗语云:蚕老一时,麦老一晌,树老一秋,人老一世。

  人老,自然之规律。无人可以青春永驻,遗世独立。

  人从何处老?俚谣又唱:人老先从头上老,白发多来黑发少。

  “白发多来黑发少”,文人说是“华发”,俗语称“间白”。“华发”一词,见诸古人典籍文章诗词的,有“二毛”、“二色”、“华首”、“华颠”、“华鬓”,很是文雅;嘲讽之语,也有叫“杂毛”的。

  既然人老发白是自然规律,届时不白,就有些违背规律。古时有人年逾耳顺,依然须发全黑,他的朋友就开玩笑说:“若以年而论,公须可谓抱不白之冤矣!”

  同庚之人,有的会早生华发,有的就不见二毛,是何道理?国王也很疑惑,便问华发苍然的同龄大臣,臣子很会讨好国王,说:“君松柏之姿,经霜犹茂;臣蒲柳之质,望秋先零,受命之异也。”虽说是讨好之辞,却也是实话,那些王公贵族们养尊处优,臣僚部下焦心费力,比为松柏之于蒲柳,常青凋零,自然各异。

  李白诗:“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为青丝暮成雪。”是叹人生苦短,比如朝露,转瞬就是百年,朝青暮白,谁也逃不脱,挡不住。

  发之于人,犹叶之于树;发旺者身健,叶茂则根荣。那些诗人墨客,不是历经战乱,漂泊流离;就是豺狼当道,壮志难酬;加之苦思冥想,孜孜不倦于苦吟,白发早上头,应是不正常中的正常。

  杜甫自己一生飘转如秋蓬,缺衣少食,茅屋草舍,营养不足,甚至还饿死过孩子。自叹“杜陵野客人更嗤,被褐短窄鬓如丝”,“男儿生无所成头皓白,牙齿欲落真可惜”;便是春天也是“愁”:“春去春来洞庭阔,白蘋愁杀白头翁。”到了老年更为可怜,“半顶梳头白,过眉柱杖斑”。

  可是,有一次却怪了,当朋友苏涣来看他,朗朗诵读他的诗,他高兴极了,揽镜自审,居然发现自己又生出几丝黑发来:“今晨清镜中,胜食斋房芝,余发喜却变,白发生黑丝。”

  这究竟是实写,还是心情高兴生出的幻觉,无法考证。人之情绪影响头发,但多是记录黑发变白。伍子胥过昭关,一夜间须发尽白;诸葛亮祭灯失败,知大势已去,须发也是突然变灰变白;这些情景,在戏曲舞台上,都是用换“髯口”颜色来表现的。白发变黑,似乎要慢得多,虽有传说,实不多见。

  早生华发,在苏东坡偏偏是因了“多情”:“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苏轼一生虽也不少坎坷,多次贬谪,但浪漫诗人的心态不错,看世事万物都是“多情”。有人统计过在苏轼的三百多首词中,“多情”二字就出现过数十次之多。“多情流水”、“明月多情”、“重客多情”、“多情多感仍多病”,有时也难免“多情却被无情恼”。如此,怎能不华发早生!他不怕霜发上鬓,“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霜鬓不须我老,丹杏依旧驻颜”;他十分旷达,说“些小白发何用染”,摇着满头华发自去风流。不过,话虽这样说,苏轼毕竟不是那种没心没肺的人,想想世事人生,难免有凄凉之慨:“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鬓上。”新秋初白,华发人对黄叶树,怎能不生出愁苦!

  白发,在这些人的诗篇里,既是真实生活写照,更是诗中意象。那些华发诗章如时代的年轮,让我们看到了社会动乱,人生失意,给人们造成的伤害;同时也让我们读出了古代诗人们的人生况味和精神境界。

  少白头,终究不是正常的事情,自古至今,人们都会为此烦恼。现在解决这个问题当然方便多了,随处可见染发焗油,不要很长时间,就会白发变青丝。不过,这只是涂饰之术,难得一劳永逸。

  古人亦有二法,一是镊,即用镊子拔;二是染,亦是用药物。

  李白就有一首诗叫《秋日炼药镊白发赠元六兄林宗》,这位元林宗,就是他诗中常提到的那位“元丹丘”。诗中有这样几句:“长吁望青云,镊白坐相看;秋颜入晓镜,壮发凋危冠。”对镜镊白,是古人清除白发的一种方式,再早,在南北朝时,齐高帝就常干此事,他常令左右人为他镊白发。一次,一个五岁孩子也加入了镊发行列。高帝得知自己是孩子的曾祖父时,便把镜子和镊子扔了,说:“岂有为人曾祖而拔白发者乎?”这是看到重孙之后,醒悟了发白人老是必然的,镊之难尽,也就罢了。这趣事已载入史册,《南史·齐郁林王记》即录入此事。

  说到拔发,苏联作家高尔基讲过一个笑话,说有个有钱人已是“二毛”之年,又讨了一房年轻姨太太。这样一来,麻烦来了,小老婆嫌他老,已有白发;大老婆又嫌他小,尚有黑发。两个老婆分别动手,年少的拔白,年长的镊黑,这位“二毛”丈夫终于变成了大光头。

  至于染发,清人笔记《谈助》中一位叫陈中园的人说这是装嫩:“在家欺小妇,在朝欺朝廷”。常用这“涂饰之法”的方孟旋给人写信讲述,染发时药物不先进,办法也笨拙的种种痛苦,他说:“每三五日一施,夜对老妻婢子,手巾裹腮颊,睡不得宁,腹笑不可忍。药不中用,未得须黑,面肉斑剥,领油滋腻,五色蓬蓬,怪状连蜷。譬老妇人抹粉,不但害妍,且以增丑。”

  发白发黑终归是生活里的琐事,是人类在发展进步中的一些小小插曲。但是在那黑白之间,历史曾打下了深深的时代烙印。品读这些既往的故事和诗句,就像审视一棵大树的年轮,我们能感知历史气温的寒暖,时代风雨的呼啸和生命挣扎的震撼。

  一声“白了少年头”,让人难以等闲听!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百事音乐风云榜投票
严查苏丹红食品
房贷利率上调
F1新赛季 围棋春兰杯
骑士号帆船欧亚航海
安徒生诞辰200周年
购房贷款提前还贷指南
北京在售楼盘分布图
《新浪之道》连载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