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27岁女博导招收博士的“后喻”危害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27日00:34 红网

  很难想像博士生导师可以年轻到27岁,更难想像这么年轻的博导居然是女性。

  27岁的女孩王秀杰,1998年获南开大学生物学学士学位,2000年获香港科技大学生物化学硕士学位,2004年获美国洛克菲勒大学生物信息学博士学位,同年在洛克菲勒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在去年中科院遗传研究所举行的招聘程序中,王秀杰脱颖而出,成为中科院最年轻的女博导,在社会上掀起了“27岁女博导王秀杰”事件,她最近告诉记者,今年正式开始招收博士,打算招收一名学生。(北京晨报,3月24日)笔者认为,王秀杰带研究生的情况如属实,那这样一个现象可能正在培植一种“后喻”危险。

  美国著名文化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认为,传统文化是以传经验为基础的“前喻文化”,近代文化是着眼于当下的“同喻文化”,而现代文化更多的是着眼于未来,故称为“后喻文化”。我们现在有很多人谈起这个话题,将“后喻社会”广泛地理解成了前辈向后辈学习的反传统型社会。27岁的女博士成为博导,首先表明她在知识能力上已经发展成超出一般人轨迹的奇人,学术和社会地位上有着非凡的成就,自然而然会出现可能读她博士的学生超出她年龄的“后喻”表象。“后喻”生命力旺盛,但我们却因生命力旺盛而忽视了它可能带来的社会问题。

  其一,王秀杰的个人学术成就掩盖了她在社会经历上的不成熟。读书能够读到博士阶段,说明作为考生的博士生经历丰富,但王秀杰的社会经历不一定成熟,因为她的优秀周期非常的短,整个学生生涯连贯有序,社会经历稀少,她把大部分的青春奉献给了学校。而博导是一个学术上神圣的称谓,很长一段时间,我们都以为博导的唯一条件就是研究水平和研究背景,以此掩盖了博导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条件,所以我们现在以推出业界和国内年轻博导为荣,提倡博导年轻化,而忽视了对博导社会经历和人格的考察,年轻的博导可以是很好的研究人员,但不敢保证他们就一定是好的博导。

  其二,忽视了“后喻”与社会责任的非必然联系。“后喻”在玛格丽特·米德看来,是知识型社会的发展阶段,同样也是“前喻”、“同喻”进化的必然趋势。博导是学术研究的启航者,同样是学生能力锻造的铸剑师,他既是教育的功臣,同样被社会赋予了一定的社会崇拜。一个27岁的博士生,正是继续学习,努力提升自己能力的关键时期,即使她已经给自己带上了“后”的帽子,当初也只是以博士招聘的名义被引进的人才,现在却让她过早地担负起培养学生的导师职能,由博士向博导的飞跃,是非常惊险的一跳。将“后喻”与社会责任扭在了一起,这于年轻的博导而言,并非是值得骄傲的。

  一言以蔽之,当全社会惊叹27岁的王秀杰即将带博士生的新闻时,我们往往忽略了“后喻”的自豪背后可能隐藏的危害,这些危害可能还有很多,于博导自身和即将入户的博士生而言,这些恐怕是始料未及的。(稿源:红网)(作者:肖擎)(编辑:杨国炜)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彩 信 专 题
双响炮
诠释爱情经典漫画
水蓝幸福
海螺爱情精彩图片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