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景区“涨价”声中的“另类”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27日00:34 红网

  在旅游景区一片“涨”声的“景”况下,日前,笔者却在媒体上看到二则有关与之“唱反调”的不收门票和对门票“叫停”的消息:一则是上海古镇枫泾在经过三个月的多方调研后,日前决定放弃百万元的年收益,决定坚决不收“进门票”(据《东方早报》3月17日)。另一则是运行了半年的七宝古镇旅游业原本红红火火,因难拒“诱惑”而“跟风”收门票,导致“人走茶凉”、“人去楼空”,与预期的每年200万元的“理想”门票收入相去甚远,还引来偌大风波,镇内商户“群起而攻之”,居民要诉诸法庭,如今古镇旅游经营入不敷出,难以为继,为此终于在今年春节前对门票“叫停”(据《东方网》3月22日)。这是在景区“涨”声此起彼伏,继杭州“不敢苟同”,西湖“放水养鱼”免收门票之后又传出的“另类”。虽七宝古镇门票“叫停”显得十分的“别扭”,但二则消息同样地是那么振聋发聩,让人发人深省。

  尽管我们还不知道古镇枫泾为何此时此刻要与景区一片“涨”声“唱反调”的具体原因,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他们是经过深思熟虑,“多方调研”而慎重作出的“决定”,可想而知这其中不排除他们“虚心好学”的“取经”和“前车之鉴”的“引以为戒”。有理由相信此“坚决”的决心错不到那儿去。而七宝古镇是在“不撞南墙不回头”,“吃一堑长一智”的“吸取教训”后“悬崖勒马”、“后悔莫及”的“重新做人”。可谓一则是明智之举,另一则是教训使然,都有借鉴之处。

  确实,继北京故宫等六大世遗景点门票先行上调后,国内各大景区不甘示弱,“一窝蜂”竟相效仿,你有你涨价的理由,我有我上调的道理,“涨风”越刮越烈,“涨声”“响彻祖国大江南北”,大概眼下“按兵不动”,“甘以寂寞”,“涨”声不大或没“涨”声的已是凤毛麟角,寥寥无几。但“涨”声虽“热烈”,效果却不那么“热烈”,七宝古镇低估游客“用脚投票”的能力,致使门庭冷落,入不敷出就是一个很好的佐证。

  要看到,我国的不少景点闻名世界,可是我们的国民收入却不是闻名世界。据北京市统计局调查的资料显示,2003年北京市400万农民工实际月工资只有499元,调整后的6个世遗景点门票价格加起来是460元,相当于农民工一个月的工资,他们怎么去得成?对于刚解决温饱和迈进小康社会的人讲,玩一个景点上百元,游几个景点上千元(因园中园还要收费),果真“到此一游”大约要花费相当于国内一般地区普通公务员半个月的工资,相当于一位农民一个季度的纯收入,相当于一个下岗职工两个月的基本生活费(据《新华网》12月3日)。面对这样的高“门槛”,如此“慷慨”地“到此一游”的人恐怕为数不多。这无疑会使相当一部分中低收入群体望“景”却步,这无疑使众多国人望“景”兴叹。试想,没有了大众的共同参与,谈何收入,谈何效益?岂不是画饼充饥的异想天开和一厢情愿的孤芳自赏。

  景区该不该收门票,门票该不该涨价?在这方面杭州市到有着切身体会。西湖是杭州最有名的景区,从2002年开始,西湖风景名胜区陆续实行免费开放,到2003年4月,没有围墙、不收门票的完整西湖将自己的每一寸绿地和每一处景观还给了广大市民和游客。西湖不收门票当然“亏”了,然而因为不收门票,来杭州旅游的游客却多了许多,游客在景区产生的消费也增加了不少。一算账,赚的远比亏的多。当年5月,吃到“甜头”的杭州又一次将六大博物馆、纪念馆实行免票入内游览。乍一算,西湖一年累“亏”要6000多万元。可是杭州人则认为:“免费西湖”盈了!据统计,2004年杭州市的旅游总收入,比上一年增加了120亿元,而且,入境旅游者人数、国内旅游者人数均超过了历史上的年度最高水平。西湖风景区实行“零票制”,恰叫“吃了小亏了占了大便宜”(据《新华网》1月14日)。

  “免费西湖”“免”出了大效益,也足于让我们在羡慕杭州的精明之际,又感叹于钻进“门票经济”的“钱眼”里是那么地鼠目寸光。不难看到,景区收入重在“到此一游”。游客,不仅“送”来了门票收入,而且更多地“送”来的是消费,可谓门票是“小头”,消费是“大头”。顾此失彼,“拣了芝麻丢了西瓜”岂不因小失大,得不偿失。

  七宝古镇的“故事”告诉我们,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急功近利,杀鸡取卵的“门票经济”不仅留不住人,而且会吓走人。实践已经并还将更多地告诉我们“此路不通”。其实,衡量景区的价值,并不在于是否收费、收多少费,而更在于懂不懂得如何想方设法想方去感动人、吸引人,不仅要想方吸引人的眼球,更重要的是要设法留住人的脚步。只知道涸泽而渔,不知道“放水养鱼”,其结果往往是一厢情愿和南辕北辙。

  旅游景区不但具有经济功能,更重要的是具有文化功能,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只要经济功能,就会失去文化功能,失去了文化功能也就谈不上经济功能。这是辩证的统一。西湖“放水养鱼”和七宝古镇“杀鸡取卵”的正反二方面的经验和教训也正好说明这一点。

  东边日出西边雨。这边竞相涨价,那边坚持“零票制”;这边“杀鸡取卵”,那边“放水养鱼”,多么不谐调的“二重曲”。难道,七宝古镇“杀鸡取卵”亏得入不敷出,西湖“免费西湖”盈得满盆满钵,不发人深省,不耐人寻味么吗?(稿源:红网)(作者:朱建中)(编辑:杨国炜)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彩 信 专 题
双响炮
诠释爱情经典漫画
水蓝幸福
海螺爱情精彩图片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