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体制不应是人人皆输的游戏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28日07:36 新华网 |
经常听说双赢的故事,虽然事实上未必有那么多。纳什之后的博弈论家告诉我们说,由于人们足够理性,因此社会博弈多半都是达到不悲不喜的纳什均衡,一个平庸的结果。尽管如此,双赢的故事还是鼓舞人心,它至少表达了美好的希望。不过“人人都输”的伤心故事确实不多见,如果需要实例,我愿意举出我们目前的招生体制。 清华大学教授陈丹青最近由于忍受不了目前招生体制中的种种问题,而颇感愤怒。目前,人们对现行招生体制的批评,似乎连篇累牍,经久不衰,批评家们讲述了无数个只能让人哭的笑话。为什么是“笑话”?因为有点“弱智”;又为什么只能哭?因为人人只能卷入这种游戏,没有别的游戏可以玩。“弱智”到什么程度?似乎可以说,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甚至研究生,招生体制(特别是考试办法)所决定的学习方法论几乎没有变化,而且是以小学模式为准。 从“考”的角度看,理想是能够达到机器阅卷;从“学”的角度看,目标是达到一切都可以“背”。尽管所学的内容并不容易,但学习模式是动物水平的,无非是可重复的“刺激/反应”模式。这种教育/学习模式还假定了“一个问题/一个答案”的知识构成,而这是完全反知识的。如果知识失去创造性和开放性,就不再是知识了。 多年以前,我曾经看到一份大概是中考的语文试卷和答案,当时就非常吃惊,因为每4个可选答案中最差的那一个,往往被认定是“正确答案”。考研的情况也同样令人为之失色,连续看了几十份答卷,发现人人写的都几乎一样,显然背的是同样教材,而且绝不多说,结果似乎只能以书法水平去评分了。 在马上就要考研之前,还有学生问:“真的只要求这两本参考书吗?”那是两本我以为人人都读过的世界名著,当得到肯定回答后,学生说他这就去买来看。这不是学生的问题,而是教育本身的问题。想起当年的学习经验,很有些幸福感。记得中学有个数学老师,有一次找来一些数学题给我做,其中有道题我实在不会,去问老师,他居然说自己也不会,结果我们一起花了两个小时才证明出来。在准备考李泽厚的研究生时,我也问过要看什么书的问题,李泽厚回答说“所有书”,并且加上一句,重要的是要有创见,要是没有就“不用来考了”。 出于不理解,我想到这样一个问题:现行教育博弈虽然有点差劲,但总应该有某一博弈方是获益的吧?这样才会有某些人积极地坚持这个游戏。但想来想去却惊讶地发现,这似乎是个“人人皆输”的离奇游戏,其中的所有参与方,从国家、政府到老师和学生,全都苦不堪言,全都在受害。而尤其令人悲哀的是,我们现在似乎缺乏智慧或没有能力真正改变这个状况。 有人认为高考制度是现行教育制度的百弊之源,这似乎切中要害。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的各种弊病,显然主要是高考制度的连锁反应,那么,按道理,高考制度改革应该是最好的突破口。有人认为应该取消统一高考,有一定的道理,但有个农村学生的意见指出了问题的复杂性,他说,假如取消了统一高考,农村学生就将失去“最后的一线希望”,因为农村的学习和教化条件如此之差,它将使得农村学生在灵活而丰富的新考试中完全无法与城市学生竞争。看来,这的确是个难题。 赵汀阳(中国社科院研究员)(来源:新京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