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区域发展谱新篇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29日17:44 新华网 |
新华网北京3月29日电(记者张云龙、朱国贤、李光茹)“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新跨越”,随着这四大区域经济板块的联动,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又进入一个新阶段。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东部地区如何在实现新跨越中,继续发挥辐射和带动全国的作用,自然吸引了海内外关注的目光。 承担起统筹区域发展新任务 在中国经济版图上,东部地区无疑是经济发展速度最快、最具活力、潜力和创造力的地区。这里得改革开放风气之先,在技术、人才、资本、开放程度、城市化水平等方面都保持国内领先水平,被视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火车头”。 “这是全国人民支持的结果。”上海市政府合作交流办公室副主任周贤行说,没有中西部地区的支持,就没有东部地区的发展,沿海发达地区理应担负区域统筹发展的重任,有责任有义务支持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发展。 改革开放后的前20年,我国采取了优先发展东部地区的战略,这个战略对东部的崛起乃至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都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东部地区在全国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不断上升,2004年约占65%,中西部地区所占比重相应下降。这种地区发展的不平衡,不利于整个中国经济的发展,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 一些专家认为,上海作为长三角的龙头城市,其综合竞争力在国内大城市中名列前茅,其带状腹地可将它的经济影响力、渗透力沿着长江一直延伸到中国的西部。 基于此,上海明确提出:服务全国是责任。周贤行告诉记者,上海市服务长江流域、服务长三角专题合作达30多个,涉及科技、文化、人才、信息、交通、规划、旅游等领域。上海与西部、东北地区去年共签订257个合作项目,项目总额458.82亿元,还与黑龙江、吉林两省分别签订了粮食产销协议,建起东北粮食供沪的“绿色通道”。 创造互利双赢新局面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步伐正在加快。当前,在这种发展浪潮中,东西部合作层面开始提升,合作领域不断扩大。 东西部合作过去多局限在“输血援助”层面,包括对口帮扶、干部交流、捐资助困等。当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后,东西部合作发生了深刻变化。在国家政策和市场机制作用下,东部产业向西部梯度转移,已有1万多家东部企业到西部投资,投资额超过3000亿元。 利用自身优势,带动西部发展,人才、管理、资金、技术的“西进”,使中西部企业受益。较早进入西部的浙江华立集团,先后整体收购了重庆电度表厂、“借壳上市”实现对重庆川仪公司的收购重组,不仅救活了濒临破产的企业,使原先的政府“包袱”变成纳税大户,而且使原先简单的“销地产”上升到资本经营,增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利用西部优势,参与西部资源开发,缓解了自身资源制约的矛盾。北京市投入100亿元,与内蒙古合作开发电力,目前在托克托县、达拉特旗两地的装机容量达到300万千瓦,电力项目成为当地主要的财政来源。 随着东西部合作不断深入,出现东西双向互动、东进投资的新气象。西部一些强势企业看中东部发达的产业基础,优良的人文环境,到这边寻求进一步发展。目前,在上海的西部企业已达数千家,他们利用上海的人才、金融、管理等优势,赚东部的钱。近年来西部企业到青岛投资约11亿元,相当于青岛在西部投资的一半。 构建东西合作长效新机制 区域经济合作根本的动力是市场力量,是企业遵循市场规律的跨地区发展。然而,“走出去的每一步都很艰难”,这感慨出自无锡的一家企业。他们在西部收购工厂,结果异地投资遭遇了“滑铁卢”。 专家据此分析说,地理环境相对恶劣,双方观念碰撞冲突,投资环境不如人意等,都成为投资者知难而退的重要原因。“走出去”只有遵循市场规律才可能持续。当前,应由政府主导型向企业主导型、市场主导型转变,应着重制定并实施区域规划、区域政策,完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 在参与西部大开发和支持东北振兴进程中,上海探索出成功的经验:要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运作机制,并在科技、人才等方面加强交流。这几年,上海搭建起会展物流平台,为全国各地服务,不仅使每年农产品流通额超过800亿元,也让各地农民拿到了200多亿元的订单,促使要素加快向西部流动。 东西部合作的长效机制正在逐步建立,许多地方编制了国内合作交流的中长期规划;建立由政府分管领导牵头的国内合作交流联席会议制度、高层领导定期沟通制度、合作项目联合协调会议制度等;部分地区还签订全面合作框架协议;浙江完善国内合作交流政策,通过增加对合作项目的贴息额度,引导西部企业和资本到当地发展。 如今,东西部合作正跃向更高层面:从资本、项目合作为主转向更多的人才、技术、品牌、管理合作,将中西部地区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与东部地区的技术、管理、资金结合在一起,实现东中西部协调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