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摸棺”“摸财”怎相宜?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30日00:08 红网

  棺材,一个令人生怖的冷冰冰的黑色字眼。我想,在现实生活中,除非需要,没有人乐意主动谈及和讨论它。毕竟,这一名词总给人一种不太舒服和阴暗的感觉,然而,这情况也会有所改变,据《扬州晚报》3月25日的报道说,一个月前,两名游客在参观扬州市汉陵苑“黄肠题凑”墓椁时,提出要“摸棺发财”,馆方遂其愿,并将此拓展为旅游项目。但在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对之下,昨天,从汉陵苑终于传来“摸棺游”暂停的消息。无独有偶,笔者不禁想起,也就在前段时间,国内不少媒体纷纷报道或转载了这样一条消息:杭州西湖白堤西泠桥畔的慕才亭是后人为纪念江南奇女子苏小小而兴建的,慕才亭在经过修缮后对游客开放后,许多游客却把“慕才亭”当成“摸财亭”,在参观时总要在苏小小墓上摸一下或抛置硬币,成为西湖景区的新一“景”。

  一个是“摸棺发财”俨然成了新的旅游项目,一个是将“慕才亭”悄然变成了“摸财亭”。看起来是有点不伦不类,让人啼笑皆非。不过细细想来,还真得佩服那些人的丰富的想象力,为“讨口彩”、“讨吉利”讨到了如此份上,似乎真找回了传统的“民俗”味儿,有那么点喜庆的意思。不过,笔者却以为,无论是“摸棺”还是“摸财”,都是披着虚假外衣的“伪民俗”,是一种不健康的文化,有损社会风气,当应及时叫停为好。

  我国灿烂悠久的历史同样造就了光辉夺目的民俗文化,可以说,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尽管有十里不同乡,百里不同俗的说法,但追求平安、幸福、安康的民俗却都是一脉相承,别无二异。像什么春节、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以及在孝义礼信、婚丧嫁娶、扶危济困等历史文化中,强大的民俗力量及其巨大的影响力实在不可小视,但在同时,同样让人不容忽视的是,由于历史的局限和阶级的烙印,在传统的民俗中,精华与糟粕并存,先进与落后同在、封建迷信与朴素唯物主义几乎在同时涌现。这就需要我们很好地把握精髓,自觉自愿地传其精华,剔除糟粕,需要我们在继承中不断地加以创新和发展。而只因“谐音”就成为新民俗的“摸棺”和“摸财”,其本质上还是一种迷恋官运、崇尚钱财的心理暗示与翻版,它与我们所大力倡导的文明健康、向上的民俗新风格格不入。更何况,这些“伪民俗”精彩演绎的地点还是在充满庄严、肃穆和人文色彩的历史场所,且不论是否有损于文物古迹的保护,有利于场面气氛的和谐。单就汉陵苑墓椁中的主人和“慕才亭”埋着的“湖山此地曾埋玉;风月其人可铸金”佳人苏小小而言,倘若他们泉下有灵,知道后人在他们的身上如此胡乱折腾,不知心中究竟会作何感慨。

  民俗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象征、精神的灵魂,它不该也不会被人们所遗忘,但时至今日,我们依旧要革故鼎新、去伪存真,要拒绝那些恶俗和失去活力的旧俗,去真正弘扬属于我们民族的优良民俗文化。单就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扬州“摸棺游”的暂停实算明智之举,也是应有之道。(稿源:红网)(作者:刘兴民)(编辑:杨国炜)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日本谋任常任理事国
第24届香港金像奖
2005中国国际时装周
房贷利率上调
本田雅阁婚礼门事件
骑士号帆船欧亚航海
房价高难道错在百姓
京城1800个楼盘搜索
《新浪之道》连载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