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当中学老师”拷问博士遴选制度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30日00:08 红网 |
据3月29日《中国青年报》报道,北京十一学校计划招聘40名教师,而投递到该校的硕士毕业生的简历已经超过了3000份,博士生简历也有105份。近日,在北京的招聘会上,硕士、博士争相将未来职业的绣球抛向中学。 博士更适合去研究课题,为何要抢着去当中学老师呢?让他们去教中学生实在是“大材小用”,让人想起了一句话——杀鸡焉用宰牛刀,这是典型的人才高消费。不过,任何现象的存在,都有它一定的道理,我们不妨来分析博士争当中学老师的原因,再从中找出解决之道。 博士生培养的目的应该非常明确,主要是培养学科带头人。我们做到这点了吗?是什么导致博士们纷纷往中学钻呢?待遇不错和工作稳定,是知名中学吸引大批博士前来应聘的主要原因。这本身并没有错。需要拷问的是,我们耗费大量的社会资源辛辛苦苦去培养一个博士,为什么最后他(她)却没能站到与博士相应的研究岗位上发挥热量,而是要去当一位普通本科生完全可以胜任的中学老师?一位到北京十一学校应聘的一位女博士袒露心声:“我喜欢教师职业,也喜欢中学的工作环境。与孩子们接触会使心态年轻,而在研究所工作就相对比较死板。”可以看出,这位女生本来就不喜欢搞研究,可是他为什么偏偏要读博呢,教中学完全是本科生可以胜任的呀?可见,她读博的目的,仅仅为了镀一下金。导师和国家的培养几年,等于完全白费了。 说到这,责任这又要归到博士遴选制度。不论学生的研究兴趣与研究能力,只看考试成绩,这样能选拔、培养出什么人才?我国在绝大部分学科的研究都与国外有一定的距离,这些人读了就意味着别人少了一个搞研究的机会,国家可能就少了一个研究型人才。博士遴选制度,我们是否也该向博士教育比较发达的美、英等国家学学呢? 另外,还需要反思的是,博士争着当中学老师,也说明我们现在一些研究机构薪酬制度的不合理。如果去一个研究所月薪只有3000元,必须熬职称提高待遇,学校的待遇月薪5000元,还能受到重用,你说我们能怪那些博士去当中学老师的选择吗?(稿源:红网)(作者:叶边鱼)(编辑:杨国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