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献志愿者心声———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30日02:07 安徽在线-安徽日报 |
我们永远是夫妻 纪念碑上镌刻着我丈夫张冬林的名字,他是合钢公司的职工,今年1月26日因患癌症去世,他是第19位实现遗体捐献的人。丈夫生前就希望有这样的纪念碑,现在好了,他的愿望实现了。今后,我和女儿祭奠他就有了地方,心里不再是空落落的了。丈夫生前就与我双双办理了捐献遗体的手续,现在碑上他的名字旁边特地空了一个位置———那是我一再要求留给我的,因为若干年后我一定会来陪伴他。 ———戴巧玲,女,50岁,安纺退休职工 愿把角膜移植给别人 我是个盲人,也是一个遗体捐献志愿者。今天,在另一位捐献者吴虹的帮助下,我参加了纪念碑落成典礼。我用手将纪念碑摸了一遍又一遍……我是合肥永康食品厂的下岗职工,在我失明后,党和政府给了我很大帮助,还资助我儿子上大学。我心存感激,无以回报。我眼睛是看不见了,但我的角膜是好的,我愿把它移植给别人,给他人带来光明,就算是我尽了一点力报答社会了。 ———陶应兰,女,48岁,原合肥永康食品厂职工 我爱这个世界 这是我们的纪念碑,真漂亮啊!我们捐献行为得到了社会大众的认可和赞扬,我非常快乐、自豪和幸福!我年轻、健康,还没有成家,但我决不后悔作出的捐献决定。想想我的父母,他们和我没有任何血缘关系,却含辛茹苦把我抚养成人,我感谢他们,我爱这个世界,我要报答这个社会! ———吴虹,女,28岁,合铜公路管理处北张收费所职工 在父母感召下 今日纪念碑落成,见到我父母的名字刻在碑上,作为子女,我非常激动。我的父亲叫王文彬,1985年逝世,享年78岁,他是这个纪念碑上记载的第一人。母亲叫王慧中,2004年逝世,享年95岁。父母生前均是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退休职工。两位老人在1982年一起立下遗嘱:死后不开追悼会、不举行告别仪式、不收财物、遗体无偿捐献给医学院。在父母的感召下,如今,我也成为一名光荣的遗体捐献志愿者。 ———王琳,男,70岁,合肥九中退休教师 做接受遗体捐献工作更有意义 我作为一名遗体捐献者,将来去世后没有骨灰,没有“葬身之地”,不能“入土为安”,所以看到这个纪念碑建成,我顿时就有了一种找到“家”的感觉,心里很温暖;而作为一名从事接受遗体捐献工作多年的专业人员,我更是激动。纪念碑建立后这几天,我每天平均接咨询电话16个,前来我站领取申请登记表达到6人,均为过去的2倍……从1980年至今,我省遗体捐献工作经历了25个春秋,从不被群众理解到今天得到社会大众赞扬,我非常欣慰。今后,面对家属、朋友、孩子,我更加心安理得,做接受遗体捐献工作也觉得更有意义。 ———付杰,男,35岁,省红十字会遗体(器官)捐献中心安医大接受站工作人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