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杂议:网络歌曲与童年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30日02:27 大江网-江西日报 |
网络的触角,随风而生,飘游而虚拟,可是,它却能追赶上空气的脚步。 2001年,尤喜动画片的幼儿园大班的儿子,一看到雪村《东北人都是活雷锋》的flash就笑得前仰后合,时不时还会扯着细嫩的小嗓高叫———俺们旮旯都是东北人。在2004年的皑皑白雪中,小伙子倚靠窗台疑惑着———刀郎的“停靠在八楼的2路汽车”到底是怎么回事?2005年寒假,8岁的小伙子一起床,嘴里哼的就是自创的《老鼠爱大米》“我是一个兵,爱国爱人民,就像老鼠爱大米呀!老鼠爱大米!”。而新学期伊始,小伙子在放学路上居然会愉快地唱上几句:“我和你缠缠绵绵翩翩飞……”认真的神情让人忍俊不禁。孩子不明白其中的深意,只是觉得好听,想唱,唱起来痛快。不知不觉中,网络文化就这样潜移默化地浸润着儿童少年。就在不经意间,网络催化剂又滋养出一代代“神话”的歌手。 3月下旬,北京有的小学已经禁唱此类歌了。是的,小学生们唱着以情歌为主题的网络歌是不太合适。刀郎的歌,要么是歌词有些莫明其妙,要么就是直白得令人触目惊心。《老鼠爱大米》是戏谑、调侃。《两只蝴蝶》的歌词是朦胧、诗意、隐喻的,给人以想象的空间,大自然生命的美,人类情感之美。擅写诗的雪村却喜欢把社会话题写进他的音乐评书里,使他至今还洋溢着艺术的生命力。网络歌曲,还并不完美。 不过,几乎是不经包装的网络歌曲却有这样的流行特质:好听、朴实、简单,旋律美、节奏强,民谣的本质朗朗上口,说的是实话,甚至是些许怀旧的情绪与民歌元素。发乎情、动于心,她们是切合大众的心理律动而流淌出的汩汩心泉。一首歌,能有一两句能够触动人的神经拨动人的心弦,这就是口口相传的基本要素。音乐就是音乐,网络不过是传播的工具而已。 童年天生喜爱歌唱,锁上链子的嗓子将会多么痒。《让我们荡起双桨》、《嘀哩嘀哩》等等,这些收入教材的经典老歌怎么就再难在校园盛唱呢?是没了生根的土壤,找不到心灵的共鸣,还是传播途径的缺失?再看当今歌坛,词曲作家们创作的儿童歌曲又是凤毛麟角,其市场开发潜力不大或许是个中缘由;偶尔有首符合儿童心智的歌曲,却又往往缺乏流行的媒介与氛围,在市场上难以找到“菜单”。因此,这就难怪耳朵里灌满流行歌曲的孩子们,在懵懂中,但却是无比愉悦地高唱网络歌曲了。网络,它把动人的音乐像风一样地传播。幽默、滑稽、机趣的“猪头猪脑猪身猪尾巴/从来不挑食的乖娃娃……”的《猪之歌》,不也是从网络欢蹦乱跳地“滚”到了孩子们中间吗? 校园,不是真空地带。童年,是五彩缤纷的。人们期待———更多轻松、快乐、有趣、好听易唱的儿童歌曲在网络快快地闪现。 (柳易江 大江网-江西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