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说清朝十二帝(连载)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30日04:17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
阎崇年著 十三、储位之争:登极 关于雍正的继位,有三种说法:遗诏继位说、改诏篡位说和无诏夺位说。 第一,遗诏继位说持 此说者认为: (1)雍正受到皇父康熙的信任,派他到天坛代行祭天大典,说明康熙临终前有意让雍亲王继承皇位。 (2)有康熙遗旨为证。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病重。《清圣祖仁皇帝实录》记载:召皇三子等7位皇子、理藩院尚书隆科多至御榻前,谕曰:“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登基,即皇帝位。” (3)有《康熙遗诏》为证。《康熙遗诏》今存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上面写道:“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登基,即皇帝位。” 第二,改诏篡位说 持此说者认为: (1)康熙虽然让胤禛代为天坛祭天,但不能证明康熙有意、有遗旨让他继位。 (2)康熙在临终前宣召皇三子等共7位阿哥和隆科多进宫,向他们宣谕:皇四子胤禛即皇帝位。这么重要的决定,为什么不向当事人———继位者胤禛宣谕?所以有的学者认为这件事是无中生有,是雍正继位后编造的。 (3)即便说当时胤禛代父到天坛祭天不在西郊,可康熙从早上8时到晚上8时12个小时之间,三次召见胤禛,为什么都没有当面告诉由他继承皇位?有的学者认为:这反倒证明康熙没有向7位皇子宣布由胤禛继位遗旨这件事。 (4)康熙咽气之后,为什么由隆科多一人单独向胤禛宣谕由皇四子继位的遗诏?而王公大臣和其他兄弟都不在场?有的学者认为:证明这个康熙遗旨是假的。 (5)康熙崩逝的噩耗传出,京城九门关闭6天,诸王非传令旨不得进入大内。这就使人们产生“雍正政变”的疑问。 (6)《康熙遗诏》自然应在康熙去世之前已经康熙审定,本应在康熙十三日死后立即当众宣布,为什么到十六日才公布?可见这段记载有伪造的嫌疑。 (7)经过清史专家研究,这份《康熙遗诏》是参照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十一月二十一日谕旨加以修改而成的。有的学者认为:康熙遗诏漏洞百出。 (8)有人说,雍正死后不埋在清东陵而埋在清西陵,说明他得位不正,不愿意、没有脸面在地下见他的皇父康熙、祖父顺治。 (9)雍正对诸多兄弟或杀害、或监禁,似有“杀人灭口”或有口不能说之嫌。 (10)雍正继位后杀年羹尧、隆科多是为了“杀人灭口”。 在上述雍正改诏继位诸说中,主要为夺嫡说和篡位说。 其一,雍正是否夺嫡?清朝的皇位继承没有实行嫡长制。康熙的皇位继承,先是指定允礽为皇太子,继而废,废而立,又再废。既然清朝没有实行“嫡长制”,雍正登极之前康熙并没有“立嫡”,雍正何嫡之可夺?所以不能说雍正继位是“夺嫡”。 其二,雍正是否篡位?是否篡了他的同胞皇十四弟允禵的位。其理由是: (1)康熙派皇十四子允禵做抚远大将军,就是让他立军功、掌军权、树威信以备接班。 (2)康熙刚死,就传出雍正党人将康熙遗嘱“传位十四子”,篡改作“传位于四子”的说法。共有胤禛改诏、隆科多改诏、年羹尧改诏三种说法。隆科多改诏说,说康熙临终前发了一道诏谕,叫远在西宁的抚远大将军、皇十四子允禵紧急回京继位,被步军统领隆科多捏在手里不发,改作“传位于四子”。此属传闻,不为史实。因为如果康熙帝真有“传位于四子”的遗嘱,那么:其一,当时繁体字的“于”写作“於”,“十”字很难改成“於”字;其二,当时行文规范是“皇某子”,“于”与“四”之间隔了一个“皇”字,很难改;其三,满文为清朝的国书,如此重要的遗旨应同时以满、汉两种文字书写,满文又岂能改“十”为“于”? (3)“玉牒易名”说。有人说:康熙遗嘱传位“胤禎”(皇十四子),因“胤禎”与“胤禛”字形、字音相近,胤禛遂取而代之。后将《玉牒》的名字挖改。雍正又命十四弟改名允禵。学界的一种看法是,雍正做了皇帝之后,命他的兄弟将名字中的“胤”字,改为“允”字,以示避讳,便命皇十四弟改名允禵。 总之,康熙临终前立皇十四子允禵继位说,可谓是:事出有因,查无实据。 既然雍正登极之前康熙并没有立“储位”,雍正何位之可篡?唐太宗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太子建成篡了兄长的位;燕王朱棣(dì)发起“靖难之役”,篡了侄子建文帝的位。康熙死后、雍正登极之前没有皇帝在位,所以不能说雍正继位是“篡位”。 第三,无诏夺位说 持此说者认为:雍正登极,是因为他在皇位争夺中取得了胜利。这场皇位争夺斗争,或明或暗,或隐或显,前前后后40多年。结果,皇太子党失败,皇八阿哥党也失败,皇四阿哥党胜利。 (待续)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5年03月30日 第七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