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首届“建设成都杰出贡献奖”候选事件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30日05:23 四川新闻网-成都商报

  1、 确定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推进城乡一体化战略

  2003年10月,市委、市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确定并实施了对成都区域发展有着深远影响的重大战略部署: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

  这一战略的总体思路概括为“六句话”、“三个集中”、“三大重点工程”,即:以县城和有条件的区域中心镇为重点,以科学规划为龙头和基础,以产业发展为支撑,以形成市场化配置资源的机制为关键,以制定和完善相关配套政策为保证,以农民生产、生活和居住方式的根本转变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农用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村扶贫开发、农村发展环境建设。市委、市政府《关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意见》和20个配套文件相继出台。

  一年多以来,市级各部门分类指导,中心城区、近郊、远郊各地因地制宜,探索出了很多成功模式,城乡同发展共繁荣的美好前景初步呈现。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继2003年历史性地首次超过城镇居民后,2004年同比增长11.4%,达到4072元,高出城镇居民增幅(7.8%)3.6个百分点。

  实践证明,实施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战略,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生动实践,是深入推进省委“三个转变”的重大举措,符合成都大城市带大郊区的实际,是新形势下解决“三农”问题的治本之策,为实现城乡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拓展了巨大空间。2、建设规范化服务型政府

  2001年底,市委、市政府提出在全市建设规范化服务型政府;2002年8月,在市工商局、市公安局、市市政公用局试点;2003年10月,市委、市政府下发了《关于全面推进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工作的意见》,并相继出台了9个配套文件,全面推开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

  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是一套深刻变革行政管理体制的新型制度设计:真正转变政府职能,规范政府行为,实施阳光行政,把为人民服务宗旨具体化,使之可操作、可评判、可监督。大量削减审批事项,明确行政管理和服务的流程、时限,实行公开受理、阳光操作,大步告别“审批经济”和“图章时代”。事前服务和事中、事后监管成为政府最重要的事情,而审批成为其中最简单的环节:条件不符合的,谁说也批不了;符合的,一个办事员就可以在窗口把章盖了。在政务服务中心,当场办结件超过受理量的50%,很多以前要跑三四趟、四五天的事,可以两三分钟就办好。一些办事项目还可以通过网上政务大厅,足不出户办妥。

  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还包括:实施重大行政决策专家咨询和社会公示制度,建立科学民主的公共决策机制;加快电子政务建设,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市级部门国有资产全部清理移交,实施集中统一管理;规范、统一公务员福利待遇。

  推进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以来,我市行政效率进一步提高,政府形象进一步提升,投资环境进一步改善,比较优势进一步加强。

  建设规范化服务型政府,是从行政管理指导思想到具体行政方式的深刻变革,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有益探索;以满足群众需求、方便群众办事、赢得群众满意为标准,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把一定程度上存在的“主仆颠倒”翻了过来。3、荣获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称号

  2002年初,市委、市政府启动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活动。2005年2月18日,成都市获得“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称号,成为全国第七、西部第一获此殊荣的省会城市。

  在“创模”过程中,全市人民热情支持、广泛参与,各级各部门分工负责、密切协作,开展了大规模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程、“三治一植”四大绿色环保攻坚战役、环保公众参与工程等三大工作层面的一系列重点工程,全市环境质量、城市功能和城市形象大幅度提升,国家环保模范城市27项考核指标全面达标,蓉城更加美丽,蓉城人民长期受益。

  在“创模”过程中,创新机制,改变过去以政府投入为主的模式,以经营城市理念和市场化运作方式,仅用4亿元政府投入,就撬动了60亿元民间资金,两年时间增绿40多平方公里,1年多时间建成了一般要5年才能建成的3座污水处理厂,“东调”工程将比原计划提前4~5年完成。

  “创模”,绝不仅仅是为了拿一块“金字招牌”。通过“创模”活动中数不胜数的细胞工程,高质量地解决了城市建设和管理中突出的环境问题,构建了城市高起点的可持续发展平台,功在当代,利在千秋。4、沙河综合整治工程全面竣工

  沙河是我市饮用水源,是成都市民的“母亲河”。2001年初,市委、市政府作出对沙河进行以污水治理、环境治理为重点的综合整治的重大决策,于当年11月开工,2004年底竣工。工程投资32.48亿元,整治范围涉及4.63平方公里、全长22.22公里的河道及两侧50至200米,包括截污、防洪、市政道路、绿化、拆迁、光彩、文化、公共设施等九大工程。

  整治前的沙河,污染严重,沿河区域环境质量很差,房地产开发、投资创业均鲜有人问津。而现在的沙河,水清鱼跃,两岸花繁树绿,已成为市民居家、休闲、创业的首选区域之一。

  沙河综合整治工程是对沙河全流域集生态、景观、城市基础设施、用地功能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整治。工程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高质量施工,突出“以人为本”理念,突出生态性、自然性、亲水性、休闲性。成立沙河公司,走经营城市、市场化运作之路,实现了“以河养河”、社会化管理。工程荣获“2004年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工程敷设污水管2.34万米,清淤38万立方米;拆迁各类建筑物140多万平方米,整体搬迁产生污染源的20多家化工、医药企业;建成城市道路和护岸护洪道路43公里,新建、重建桥梁16座,新建、重建水闸9座,修建景点建筑30座,埋设各种管线35公里,安装各类照明灯具2.3万盏,建设绿化灌溉线44.44公里;精心打造北湖凝翠、新绿水碾、三洞古桥、科技秀苑、麻石烟云、沙河客家、塔山春晓、东篱翠湖8个景点,总体绿化面积345公顷。

  工程把成都历史文化、水文化、现代文化融入其中,形成了成都市城东北片区的一条绿色长廊、文化走廊和城市新的发展亮带。沿河区域生态、水资源和人居环境显著改善,已开始缓解市区“热岛效应”。不仅提高了成都人的生活质量,还为改善岷江流域水环境、构筑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发挥了积极作用。5、制定并实施城乡一体化规划

  打破城乡分治的二元格局,建立城乡一体的规划管理新机制,对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战略具有重大意义。我市通过制定并实施城乡一体化规划,实现了规划编制管理、实施管理、监督管理市域满覆盖,使全市城乡规划真正成了一盘棋,走在了全国的前面。市规划局充分发挥规划的战略引导和综合调控作用,在加快城乡规划编制步伐的同时,逐步将全市城乡规划纳入统一管理。全面完成《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年)》修编。完成了龙泉驿、新都、青白江、郫县、温江、东升、华阳等7个卫星城的分区规划和都江堰市、崇州市、邛崃市、彭州市、金堂县、大邑县、新津县、蒲江县等8个远郊市县的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全市20个区(市)县都有了自己的分区规划或总体规划。完成了中心城117平方公里新增城市建设用地规划,中心城区域实现了控规满覆盖。编制了198平方公里非城市建设用地规划。组织了对全市30个重点镇的总体规划修编和评审工作。对全市2800多个总投资1538亿元的城乡一体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在各级规划中逐一进行了审核和落实。完成农民新居工程的建设规划,高效优质地完成了“新居工程”选点和提供规划设计条件工作。我市城乡一体化规划的制定和实施,为推进城乡一体化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保障,为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实现城乡同发展共繁荣打下了坚实基础。6、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2003年12月7日,新都区木兰镇639名共产党员以无记名投票的方式,选举出我市历史上第一位公推直选乡镇党委书记。乡镇党委书记选任方式的变革,迅速在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群众中引起强烈震动。“以前是上级指派候选人,我只是来画个圈圈就行了,现在不同了,每个候选人都有自己的一套办法,我肯定要好好比较后再投票。”一位参加了投票的党员这样说道。

  2004年7月至今,全市党委书记乡镇干部的公推直选试点工作有序展开,已有39个乡镇完成试点,7个乡镇正在进行。按照市委的部署,今年全市还将进一步扩大公推直选试点范围。这是党内民主的一次改革,是我市在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方面的一次有益尝试。

  此外,我市还全面实行村和社区党委支部书记差额直选,开放乡镇党委会和乡镇政府工作会,建立农村党员和农民代表测评乡镇干部的机制,并在新都区试点邀请社会公众旁听区党委常委会议、区人大常委会议和区政府常务会议,为老百姓理性参政议政提供了良好平台,巩固了我们党执政的群众基础。

  压力大,现在的“帽子”是老百姓给的,干不好,老百姓可以联名罢免我们,这鞭策我们必须不断努力、不断前进,真正为老百姓谋求到最大的利益———这是我市几十位公推直选干部共同的心声。作为基层民主政治的重要实践,公推直选是在现行法律法规的框架内进行的一次开创性的尝试,是对以群众利益为核心、对上与对下负责高度统一基层工作运行机制的积极探索。通过党内直接选举,党员民主权利第一次以直接的方式得到落实,从而翻开了成都基层政治生活新的一页。7、全面完成成片旧城改造

  住着破旧平房的老百姓总梦想有天能住上好房子,快速发展的城市总需要不断提升城市形象、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基于此,2002年5月,市委、市政府做出一个决定:用三年时间完成中心城区410万平方米危旧房屋拆迁改造。2004年10月,这个旧城改造目标任务提前7个月基本完成。

  旧城改造,拆迁搬迁,总会涉及到一些利益纠葛。遇到“钉子户”怎么办?拆迁户家庭贫困,补不起新楼房差价怎么办?众口难调,拆迁区居民意见不统一怎么办?拆迁中没有资金支持,或是开发商挑肥拣瘦又该怎么办?这里面任何一个问题都拖不起,拖了就会影响工程进度,就会损害老百姓的利益。

  面对困难,我市创造性地推出了“阳光拆迁”、“多轮驱动”、“扶困救助”以及拆迁管理、房屋评估等方面一系列以人为本的举措。市民不了解政策,工作人员就把所有政策、房价都挂在墙上公示;有拆迁户不理解、不配合,工作人员就苦口婆心、不厌其烦地一遍遍解释劝说,即使拆迁户情绪激动,工作人员也是骂不还口、打不还手。

  困难人群拆迁难,我市就灵活运用国家廉租住房政策,建立拆迁安置扶困救助备用金制度,同时帮助购房户引入银行按揭机制等等一整套“拼盘政策”,赢得了老百姓的支持和理解。

  为最大限度让利于民,我市在旧城改造中创造性地提出“化零为整、组合成群、成片拆迁、市场运作”运作方式,把410万平方米的危旧房“打包”为若干个片区,实施整体成片拆迁。这样既优化整合了地块资源、提高了土地开发利用价值,也便于市场融资。在改造资金的筹集和运作中,则始终坚持“总体授信、项目贷款、专户管理、封闭运行”,突破了资金“瓶颈”,创造了旧城改造“成都模式”,并得到国家建设部的高度评价。

  从低洼棚户区到今天的崭新高楼,从“屋外大雨、屋内小雨”到今天的风雨无忧,从烧蜂窝煤炉子、用公用水池公用旱厕,到今天的水电气卫样样齐全,旧城改造改变的不仅仅是市民的生活方式,也改变了市民的生活观念,改善了城市环境,提高了市区地段含金量,提升了城市形象,增强了城市的竞争能力。8、已征地农民进社保

  1991年以来,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需要,我市征用了大量土地,过去安置农转非人员的办法是一次性发给“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但问题却出现了,这一安置办法虽简便易操作,但征地农转非人员没有能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社会保障待遇,被征地农民的社会生活保障在哪里?

  本着既妥善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又切实解决新出现问题原则,2004年3月,市政府出台了《成都市征地农转非人员社会保险办法》和《成都市已征地农转非人员社会保险办法》,规定对处于劳动年龄阶段的人员促进其就业并建立社会保险,对超过劳动年龄阶段的人员保障其基本生活和基本医疗。

  政策既出,顿时在广大被征地农民中引起了热烈反响。50岁的邓女士1991年土地被征占,同年户口转为城镇户口并安排了工作。当她得知自己参保需要一次性缴纳7000元时,没有“吃透”政策的她刚开始还不愿意接受。当她了解到自己参保政府会给予她一定补贴,缴费后可以享受住院医疗保险待遇不说,还可以领到每月300元养老金时,细心的她算了一笔账:只需要两年时间,她投入的7000元钱就可以全部收回。这下,邓女士啥都明白了:“政府这是在亏啊,还是政府为我们想得周到啊。”实际上,经测算,全市被征地农民进社保这一举措的实现,需要政府补贴33亿元!一年过去了,劳动保障等部门狠抓落实,社会保险已经基本覆盖了全市征地农转非人员。其中,超过劳动年龄阶段人员的生活和医疗得到了基本保障。目前,全市已有22.3万名征地农转非人员参加了社会保险,8.6万人开始按月领取养老金并享受住院医疗保险待遇。

  建立和实施征地农转非人员社会保险,是我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是切实保障我市50万名已征地农转非人员和今后新征地农转非人员合法权益的长效机制,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是构建和谐社会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是健全和完善我市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步骤。市民尤其是征地农转非人员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险研究所所长何平教授说:“像成都这样积极解决旧有失地农民社保问题,在全国都可以说是罕见的。”9、建设高科技成都

  高科技成都,这是2002年成都市委市政府为成都定下的发展方向。

  高科技成都,一张响亮的城市名片。

  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将给成都带来什么?为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2002年,市委、市政府作出建设高科技成都的战略部署:到2010年,把成都建设成为拥有全国一流的研发水平,拥有全国一流的科技创新人才,拥有全国一流的高新技术产业群,拥有全国一流的创新创业环境的高科技城市。2003年,市委、市政府印发《成都·高科技行动计划纲要(2003~2010)》,全面实施高科技成都建设。

  3年来,“成都·高科技行动计划”深入推进,成效显著,城市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全市技术创新与转化能力明显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科技创业环境不断改善。2004年,我市高新技术企业达910家,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750.69亿元;全市专利申请量达4324件,授权量2636件,分别位列副省级城市的第5和第3位;科技进步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1.5%。高科技成都建设为成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近年来,成都引进了大量的高科技企业。其中,值得大书一笔的是英特尔进军成都。

  2003年8月,英特尔正式进军成都,投资3.75亿美元在高新区西部园区建设芯片封装测试工厂。时隔一年半之后的2005年3月,英特尔公司宣布追加投资,在成都建设第二期项目,用于封装测试该公司最先进的微处理器。目前,英特尔公司将总投资规模扩大到4.5亿美元。英特尔方面表示,这是英特尔封装测试业务发展史上最为迅速的扩大投资。这样的决定证明了英特尔对成都的信心。

  英特尔进军成都,给建设高科技成都注入了巨大的动力。建设高科技成都这一重大举措,力求通过对创新资源的整合与利用,大力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促进我市的可持续发展,全方位塑造成都高科技形象,对成都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随着“成都·高科技行动计划”的深入推进,科技进步为“三最”宏伟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有力支撑。

  高科技成都,成都的这一形象在市委、市政府不遗余力的打造下正在日益凸现。10、 县县通高速,村村通水泥路

  2004年10月1日,伴随着成温邛、成彭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车,我市形成了以绕城高速公路为环,成绵、成渝、成雅、成乐、成南、机场、成温邛、成灌、成彭等9条高速公路为放射线的“环+放射”状高速公路网,在我国西部地区率先实现了“县县通高速公路”的建设目标。在此前的2004年7月,累计投资18.5亿元,全市新改建6700余公里的村村通水泥(沥青)路工程也宣告完成,全市乡村公路总里程达到13000公里,社组受益率在95%以上,直接服务人口达600万!

  “村村通水泥路,县县通高速公路”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大邑县、金堂县的农民过去要坐三四个小时的车才能到成都市区,如今只要1个多小时就能打个来回;意味着邛崃市、蒲江县山沟里的村民再不用为路不通、运不出水果而担忧了;意味着在招商引资过程中,区位优势将逐渐淡化,中远郊经济腾飞不再遥远。

  回顾“村村通水泥路,县县通高速公路”目标的提出过程,不得不感叹于市委、市政府的深谋远虑:1999年,我市在西部省会城市中率先提出了实施村村通水泥(沥青)路工程这一跨世纪战略目标;为强化成都作为西南地区科技、商贸、金融中心和交通、通信枢纽的战略地位,在2001年绕城高速公路即将建成通车之际,我市又提出在西部率先实现县县通高速公路的奋斗目标,并于2002年提前启动了“十一五”规划项目成温邛和成彭高速公路的建设。昔日诗仙慨叹蜀道难,今日成都条条大路通未来。

  要想富,先修路。村村通水泥(沥青)路、县县通高速公路目标的实现,大大缩短了成都市区与区(市)县之间的时空距离,方便了群众出行,改善了投资环境,提升了城市形象,有利于富裕农民、繁荣农村、发展农业,促进了社会经济聚集和辐射效应,推动了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11、建立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

  2003年底的一天,都江堰青城山镇村民杨高贵收到了1500元医疗补偿金。他因意外导致左腿部骨折,住院半个月花费4000多元钱,但他本人只支付了2500元,其余全部报销。农民看病也可以报销了?原来,杨高贵是都江堰市作为全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县市的首批受惠者之一。2003年4月,都江堰市正式启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农民根据自愿原则,每年交纳10元,由中央、省、市三级财政补贴20元,设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给所有自愿参加合作医疗的农民发放了医疗卡。农民们可以在全市177个定点医疗机构看病吃药,并凭卡报销医药费,10元保险金便让农民们进入一个密织的大病统筹防护网,农民看病吃药不再难。

  2004年,市委、市政府在总结都江堰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试点经验的基础上,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战略高度出发,按照分类指导、分类扶持、分步实施原则,全市除金牛区、高新区其他18个区(市)县全部启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此外,成功研发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信息系统,建成开通了市、县、乡三级合作医疗信息化管理平台,得到卫生部高强部长的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目前,参加合作医疗的农民人数已达265.6万人,参加率达70.8%;全市共筹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资金8231.1万元;共报销医药费用1643.2万元;享受报销医药费用的参合农民共有53.7万人次。成都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得到了卫生部、四川省委、省政府等各级领导的高度评价,并对我市全面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及全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现信息网络管理予以了充分肯定。12、建立农村药品监督、供应

  两个网络系统

  “我们吃不起药,又怕吃歪药,只有小病拖、大病扛,扛不过去见阎王。”大邑农村魏学英大娘的一声叹息道出了农民曾经吃药难、吃放心药更难的无奈。

  面对农村药品市场供应渠道混乱、质量堪忧、价格虚高的严峻形势,2002年初,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强力推动下,在各区(市)县党委、政府的支持下,成都市药监局与卫生、物价、监察等部门密切配合,在全国率先启动了农村药品监督网络和供应网络(“两网”建设)试点工作,通过推行农村药品集中配送“直配制”、农村药价差率管理和药价公示制度构建农村药品监督网络,同时补贴资金442万元改造村卫生(室)站。经过3年多的艰苦探索,我市在确保农民群众用药合法权益上初步建立了长效机制,被誉为“民心工程”。

  彭州市复兴村,地处山区,药品市场一度混乱异常,“药串串”横行,药价高得离谱不说,假药歪药充斥其中,当地村民是闻“药”色变。2002年,复兴村成为首批农村药品“两网”建设的试点村,情况顿时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村医杨秀清高兴地说,现在是企业送药上门,保证质量不说,因为少了流通环节,药价也降下来了,村民们都用上了放心便宜药。统计数据显示,成都全市实施农村药品监督和供应“两网”建设以来,在有效遏制农村长期存在的假劣药品横行和药价虚高问题的同时,更是让全市农村药价平均下降了10%~20%。对于“两网”建设何以能取得如此大的成效,成都市药监局局长李萍说,试点办法管住了药品供应渠道,从源头上保证质量,确保了农民用药安全。而且网络直接进村,等于把大药店办到了村寨,药价明显下降,减轻了农民负担,也促进了社会稳定。

  “两网”建设为破解农民吃药难、吃放心药平价药更难的重大问题,进行了有益探索和成功实践。对农民共享优质药品服务,缩小城乡差别,构建和谐社会具有积极的作用。为建立农村重大疫情和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药品供应应急机制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供了支持,实现了农民、乡村医疗机构、企业、政府多赢,在全市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日本谋任常任理事国
第24届香港金像奖
2005中国国际时装周
房贷利率上调
本田雅阁婚礼门事件
骑士号帆船欧亚航海
房价高难道错在百姓
京城1800个楼盘搜索
《新浪之道》连载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