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 春风化雨润心田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30日06:04 人民网 |
人民网记者 江夏 朱隽 福州人都知道“春风行动”,因为它关系到困难群众的柴米油盐、衣食住行。对城市的特困职工来说,那是“一个就业岗位,一辆自行车,一套廉租房”;对农村的困难家庭来说,那是“有一个人就业,能种好一亩田,有一亩果林、竹林可种,有一头大牲畜或一群家禽”。下面的三个小故事的主人公是福州成千上万受益者的缩影。 故事一 在晋安区连辉社区,我们遇到了康健。他曾经在一家国有企业干了34年。没想到,2002年厂子改制,一次性买断工龄,跟他解除了劳动合同。康健说,我在家里呆了五六个月,心里那份失落就别提了。妻子已经退休,孩子的工作也不稳定,怎么也得出去找点活干。可是自己毕竟已经50多岁,在厂子里大小也是个科室干部,连着找了几十份工作,不是脸面上过不去,就是体力上吃不消。后来社区退休人员服务处招聘工作人员,那招聘告示要求,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四五十岁的年龄,高中以上的学历,那条件简直就像是冲着康健开的。 经过一个月的电脑培训,康健又上岗了。现在,他负责管理社区里600多位退休老人,给大家订个书报,组织个棋牌比赛,有老人生病了,登门看望,帮忙联系医院。天天忙忙碌碌,心里很充实。一个月550元工资虽不算多,也能贴补家用。对这个来之不易的岗位,康健非常珍惜。 在连辉社区,已经有303名像康健这样的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再就业率达到96.8%。福州充分发挥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的作用,做好下岗失业人员的就业登记和就业指导,把岗位送到群众的家门口,目前已经出现了一些“零待业社区”。 故事二 敲开翠榕苑14栋的一个房门,瘦瘦小小的陈丽卿迎了出来。今年48岁的陈丽卿,曾经在生活中经受了太多的磨难。17年前丈夫因病故去,为了带大女儿,还清丈夫治病欠下的债,她舍不得吃舍不得穿,甚至为了省下电费,把家里的电源切断,煤油灯一用就是好多年。债务好不容易还清了,她所在的工厂又面临倒闭。厂里的领导考虑到她家的困难情况,把她留下来守传达室。2001年,争气的女儿考上了福建师范大学,可是这个一贫如洗的家庭,却再也承受不了这笔学费。就从这一年开始,她们母女成了“春风行动”的受益者——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女儿成为“春风助学”活动的资助对象,在市总工会的帮助下搬进了新盖的廉租房。市委副书记跟她们家结成帮扶对子,经常嘘寒问暖送去慰问金,电业局免费帮她家安装了电表电灯,社会各届人士向她们伸出了援助之手。 陈丽卿现在的住房虽然只有30多平米,但是厨房、卫生间、阳台一应俱全,一个月的房租不到30元。虽然家里陈设简单,可是陈丽卿非常知足,她说,没有政府,没有“春风行动”,她这样的家庭根本不可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 在翠榕苑,还有四栋这样的廉租房,安置了200多户像陈丽卿母女一样生活困难的家庭。建廉租房由政府贴钱,租给双困职工,每平方米0.94元,就是面积最大的户型,每月的租金也不超过30元,为低收入家庭解决了大问题。 故事三 在永泰县清凉镇清凉村见到赖仁勤时,他刚从地里回来。一边搓着手上的干土,一边带我们看他家养的鸡鸭猪兔。赖仁勤原本家境不错,夫妇两人凭着木工手艺,外出做工程,攒了点钱,盖起了新房。没想到几年前,两口子先后得了大病,把家底全折腾空了,再加上两个上大学的孩子,家里的生活陷入困境。市、县、镇、村的干部把他列为有劳动能力的低保对象。给他提供扶贫资金和贴息贷款,扶助他养猪养鸭,还买了碾米机,搞点小加工。赖仁勤肯动脑筋,不怕吃苦,又精打细算,去年光是卖猪卖鸭,就挣了一万多块。大儿子大学毕业后闲在家里,又是镇里帮助他联系到福州的一家医药公司就了业。 朴实的赖仁勤对政府的帮助充满感激,把家里的母猪借给更需要帮助的贫困户去生小猪。听别人夸他养猪养得好,他得意地说,“我是有点技术,村里让我在会上讲讲呢。”他告诉我们,等二儿子大学毕业,他就彻底脱贫,也可以奔小康了。 赖仁勤只是福州农村有劳动能力的17000多低保对象中的一员。去年,福州市对8个郊区县进行逐村逐户排查核实,重新确定了4587户作为新一轮农村扶贫济困的重点帮扶对象。像赖仁勤这样的家庭,帮扶得法,很快就能脱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