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震之后为何无大海啸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30日06:09 重庆晚报 |
当地时间28日晚在印尼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发生的大地震,据美国有关部门观测强度高达里氏8.7级,是最近一个世纪来最强的5次地震之一。然而地震却没有引发可能的最坏结果——海啸。 美国科学家说,这次地震与去年12月26日引发印度洋大海啸的地震相比,在性质上是一致的,从强度上看也完全足够引发一次大海啸。但是,为什么这次地震没有引发海啸呢?强度足以引发海啸 美国伍兹霍尔海洋学研究所华人科学家林践28日解释说,这两次地震都是俯冲断层地震,也就是印度洋板块向太平洋板块下面“钻”所导致的。而如果是两个板块平行滑动导致的平移断层地震,其强度就小得多,根本不可能引起海啸。两大原因未引发海啸 专家们说,两个不同的特性使28日的大地震没有引发预期中的大海啸。 一是这次地震发生的深度不同。专门研究海底地震的林践说,发生在较浅海水下的大地震更可能引起海水的“搅动效应”,如果地震发生在深海下,就有更多的海水可以“缓冲”,相对危险性也小一些。去年引发大海啸的地震的震中在海面下10公里左右,而这次大地震的震中可能在海面下30公里左右,即使引发海水波动也不明显。实际上海水的波动还是存在的,也可以称为一场“微型海啸”。 二是这次地震海底和海水的运动不同。加州理工学院地震学家苏珊·豪格28日说,在某些海底地震中,海底形成巨大的凹陷或裂缝,导致大量海水涌入并形成漩涡,就会引发海啸。去年引发大海啸的那次地震属于这种类型。而此次地震的震中尽管离上次大地震不远,但科学家已监测到海水是向外涌出的,这就使海啸的风险减少了许多。科学家猜测,海底可能是在地震中产生凸起,或者即使有凹陷也不大。警惕地震“后遗症” 多数科学家认为,28日的这次地震是去年12月26日引发大海啸的地震的“后遗症”。在俯冲断层地震中,断层一侧板块应力的释放,会引起另一侧板块应力和能量的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释放并引起新一轮地震。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近期位于两大地质板块交界处的苏门答腊岛附近地区地震不断。 但也有科学家说,这次地震的强度不是一般余震可以比拟的,因而有可能是新一轮板块“大冲撞”的表现。加州理工学院资深地质学教授凯利·西说,无论如何,这表明两大板块的冲撞仍然有足够的能量引起大地震甚至大海啸,加强预警才是应对之道。 据新华社大国逐力借助救援美日显露“本色” 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曾刊登文章指出,印度洋地震以及由此引起的海啸可能会改变政治进程。文章写道:海啸过后,人们看到亚洲各国承诺合作建立海啸预警机制;印度和美国海军携手开展救援行动。但没有几个月的谈判,这类合作无法实现。挪威大使布拉特斯卡也说,(各国)根本性的政治问题不会消失,他希望颇具人情味的接触能在政治层面上建立信任。美国“积极抢眼”——军事基地牵动神经 此次灾难发生后,美国的表现最为积极、抢眼,不仅美国国务院和科学机构立即向地震地区发出警告,而且正在乘“空军一号”专机返回白宫途中的布什总统,得知消息后立即命令相关部门密切监控,注意事态发展,并承诺提供援助。这与去年海啸发生后美国政府的“反应迟钝”形成了鲜明对比。 向灾区人们伸出援助之手,本来是人们所乐意看到的,因为共同居住在地球家园上的人们应该携起手来,共度难关。但令人遗憾的是,美国总是将一些“善意”的援助同政治条件“挂起钩”来。 有分析人士认为,美国此次的积极表现同样如此:首先,布什希望以这种积极的姿态改变自己在上次海啸救灾中落下的“漠视灾民、吝啬”的形象,从而换来印度洋国家对自己的信赖,谋求自己在本地区的更大利益;其次,美国更为关心的是自己部署在印度洋迪戈加西亚岛的美军基地有没有受到地震的袭击。因为该基地是美国海军第七舰队在印度洋的唯一军事基地,岛上驻扎了大约4000名美军和后勤人员。日本“热心主动”——为“常任”投注资本 地震发生后,日本气象厅不仅立即对震级进行了测量,还立即通过传真向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斯里兰卡、马尔代夫、印度等六国通报了地震强度和震源位置等信息。日本的“热心”还表现在不断向印尼等国家提供贷款上,就在印尼强震发生前不久,日本刚刚同印尼达成协议,向印尼提供大约一亿美元的政府长期低息贷款。 日本打的是什么“算盘”?让我们回顾日本的表现:首先,日本在上次海啸中的救援表现同样“积极热情”,甚至大张旗鼓的将日本海上自卫队派上用场,帮助日本自卫队海外派兵制度化、经常化;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其在亚洲的形象;因此,日本可谓是尝到了甜头;其次,目前时值日本进军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冲刺”阶段,对于日本而言最大的负担便是侵略历史问题,如何让自己获得尽可能多的亚洲人的支持,如何展现自己是一个能够承担国际责任的大国形象,无疑是日本冥思苦想要首先解决的问题,而此次强震的发生,在日本的眼里绝对是不容错过的良机。灾后反思 三个月前,印度洋海啸夺走了数十万人的生命,此次印尼强震再次不期而至。虽然天灾不是人力所能避免,但是人类未雨绸缪、积极应对却能够将伤亡程度降到最低。由此,有以下几个问题值得反思。亡羊补牢印尼政府未见效 在地震等灾难发生时,政府能够迅速反应固然重要,但日常对百姓的防灾教育,以及对灾难的预防准备工作同样不容忽视。只有这样,才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减轻民众伤亡的程度。比如日本,虽然其处在地震频发地带,但由于日本人从小就对应付地震训练有素,所以即使发生大的地震灾难,日本的伤亡程度也不会很重。人们可能还清楚的记得,日本南部九州岛发生强烈地震时,日本媒体报道仅有一人死亡。 而印尼虽然采取了许多措施“亡羊补牢”,但受限于自身条件,在地震来临时的应对仍显不足。心理恐慌 受灾民众难治愈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是当地民众的心理恐慌问题。由于受到印度洋海啸所带来的巨大灾难打击,印度洋地区国家的人们都或多或少产生了心理恐慌。如果这一问题得不到解决,在灾难来临时,由其引起的伤亡可能会更大。从此次印尼强震发生后,人们惊惶失措、四散逃命的表现,可以看得出这一问题仍在深深的影响着他们。 据报道,在地震发生后,一处救济帐篷中冲出了很多难民,他们目光茫然,不知所措,感到万般无助,成群结队的跑到附近公路上,拥挤在那里,希望能够再次逃脱灾难。普遍的恐慌还使得许多医生不能继续监守岗位,受伤的病人只能默默忍受着痛苦的折磨,而无法得到医治,有些伤重的人在等待治疗中死去。预警系统明年才能完善 去年印度洋海啸发生后,在联合国主持下,美、日及澳大利亚等国都曾表示愿意帮助印度洋地区国家建立海啸预警系统,由于这一许诺至今没有完全兑现,使得此次地震未能提前得到有效监控。 联合国负责人道救援紧急协调工作的埃格兰强调,尽管地震发生后印尼等政府采取了积极的应对措施,但是与太平洋的预警系统相比,印度洋依然缺乏运作完善的预警系统。据埃格兰称,印度洋完善的预警系统在2006年才能完全建成。网络编辑:甘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