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日本构筑“耐震”型社会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30日06:21 人民网-人民日报

  本报驻日本记者 曹鹏程

  2005年是阪神大地震10周年。那是现代城市所遭受的最强烈地震之一,它给人们留下了不少惨痛的教训。以此为契机,日本各界纷纷呼吁再次检验日本对抗自然灾害的能力,构筑“耐震”型社会。

  神户市负责城市重建的官员告诉记者,阪神地震直接发生在城市下面,震源浅,很容易造成地面结构性破裂,导致生活生命线———水、电、通信、交通瘫痪,不仅引起二次灾害,也给救援和重建工作带来极大困难。所以在城市重建过程中,道路、水电、煤气等生命线工程是重点防震对象。神户市地下修建有供摆放各种生活生命线的“共同沟”。阪神大地震时,尽管神户市内损坏严重,但是“共同沟”整体结构却没有损伤,确保了建有“共同沟”的地区灾后基础设施的正常运转。受此启发,神户市在震后进一步强化了主干道的“共同沟”建设,日本政府也把这一经验向东京、大阪、名古屋、横滨、札幌等大城市推广,计划在干线道路下面都埋上“共同沟”,以备大地震破坏城市之后保证生活需要。

  另一个教训,就是城市建设仅注重于方便、效率和发展,而忽视了安全。重灾区都有一个特点,就是地基填土松软,各种新老建筑物密集排列,生命线工程也密集地穿插其间。另外,很多老房子都是上世纪70年代以前建造,木质结构居多,防震性能差。阪神大地震之后,日本政府先后制定或修改了10部法律,从建筑标准、福利底限、灾害警报等各个方面指导全国的防震工作。其中2003年颁布的建筑基准修改法规定,所有房屋必须使用钢筋水泥等防震材料,要达到一定的防震标准,而像医院、公园、图书馆等临时避难地点则有更严格的防震标准。记者在当时受灾最重的长田区采访时了解到,重建过程中,政府鼓励居民都卖出一些土地(日本土地为私有制),用来拓宽小区道路,在路边增添绿化带,减小住宅区的密集度,同时还增建了小型公园、水池等避难设施。

  缺乏应对灾情的能力也是导致灾情严重的原因。目前,日本政府正在推行“灾害指挥”首长特训,一种名为“防灾GIS”的地图信息管理软件今年将在所有地方自治体推广。所有自治体的负责人都要进行灾情模拟训练,根据软件上不断出现的灾情练习下达命令,甚至包括一个人启动应急电源,使用无线电与外界联系等技能。同时,大到相邻的自治体之间、小到两条街道之间,都要定期开展防灾演习,确定交流渠道。此外,日本正在考虑设立紧急事态管理厅,内阁官房也在研究“地震对策室”和“地震对策基金”。

  大地震带来的更严重的后果就是经济萧条。灾后很多大企业撤出了神户地区,很多人不得不每天跑到大阪去上班。灾后迅速恢复生产不仅是经济重建的需要,也可以缓解灾民的经济压力和不安定的心理情绪。河野公司是神户一家有名的大企业,大地震后,工人们迅速赶到现场,把机器转移到郊外,在地震10天之后就恢复了生产。现在,很多公司在人少楼稀的郊区储存有备用电路和短期生活物资,同时加固厂房,即使大地震发生,也可以保证机器完好。目前,最难解决的问题就是很多企业没有在财政上做好防灾准备。联合国减灾会议曾经有一份“世界大都市灾害风险指数”报告,日本很多城市排在前列,其中东京横滨地区风险指数高达710,高出第二名的旧金山4倍多。如此高的风险使得日本的地震保险费高得惊人。去年因为新干线脱轨,JR东日本公司赔在停运和修复上的钱超过300亿日元,因为没有投保,这笔钱只能自己负担。时至今日,大多数企业仍不愿购买地震保险。东京迪斯尼乐园有一个保险外的财务防灾办法:储备了300亿日元的紧急资金,以备地震时自救。其中200亿日元通过发行公司债券,100亿日元则通过与银行缔约,地震后通过自由融资来获得。

  兵库县知事井户敏三在回顾震后10年的重建工作时强调:防灾不仅要完善灾前对策,也要强化灾后对应。再好的预防措施也不能完全避免灾难,要从城建、行政、经济等各方面共同努力,建设一个“耐震”型社会来抵御地震的风险。

  (本报东京电)

  《人民日报》 (2005年03月30日 第七版)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日本谋任常任理事国
第24届香港金像奖
2005中国国际时装周
房贷利率上调
本田雅阁婚礼门事件
骑士号帆船欧亚航海
房价高难道错在百姓
京城1800个楼盘搜索
《新浪之道》连载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