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荣林:紧扣上海发展脉搏(我当代表)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30日06:23 人民网-人民日报 |
本报记者 杜文娟 朱荣林,华东师范大学长江流域发展研究院教授,上海交通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导,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兼职教授。第十、十一、十二届上海市人大代表。2003年撰写并出版《发展建言》一书,收录了他担任十届、十一届人大代表期间,提出的92份议案和建议。 朱荣林的目光一直追随着上海发展的脉搏。在担任上海市人大代表13年间,他提出了多份具有参考价值的议案和建议。 他的建言,屡次提到土地利用效率问题。对土地,朱荣林始终有份难舍的情结。每每谈到,滔滔不绝:“上海国土面积是天津的1/2,北京的1/3,重庆的1/20。提高利用效率,才能符合经济发展逻辑。”通过履职,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上海土地高效利用。 上世纪90年代初,土地批租给上海发展带来重大机遇。朱荣林敏锐地意识到,土地管理出现了一些失范行为。在1993年上海市十届人大一次会议上,他提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批租工作管理》的建议,重点提出了批租土地应落实动迁房源和拆迁安置措施。上海市政府同年3月在召开各区区长会议上对此进行了专题研究,并明确提出,批租土地必须落实60%房源、20%居民周转房过渡、20%自行过渡才能拆迁。 2003年和2004年,他提出《尽快制定上海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规定》和《制定上海市工业开发区管理条例》的议案,被列为当年人大立法调研项目。在今年的上海市人代会上,朱荣林针对当前上海地下空间发展缺乏规划、法律缺失等现象,建议制定《上海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管理条例》,备受关注。 “今年年初,上海成立首家产业评估中心,对落地的项目进行标准评估。上海土地节约利用从此进入规范管理阶段。我出任评估中心主任。”说起这些进步,朱荣林由衷地感到高兴。 朱荣林把人大代表比喻为桥梁:“一方面反映群众呼声,另一方面要传达政府想法。”作为经济学专家,朱荣林找到了发挥自己桥梁作用的一条捷径:工作调研的课题往往是议案选择的方向。他说:“人大代表履职与其本职工作结合起来才能相得益彰。” 正是在这种结合中,《发展建言》一书应运而生。这本汇集他提出的92条议案和建议的著作,也正好印证了两个轨迹:上海经济十年高速增长和人大制度不断完善的轨迹。 《发展建言》中“上海发展十条建言”、“浦东开发的思考与建议”、“上海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考与建议”、“上海工业与长江三角洲地区协调发展的建议”等文章,浸透了朱荣林对上海发展的满腔热血,其中不少建言为政府决策提供了帮助。 今年的人代会刚刚结束,明年的议案就已有了雏形。朱荣林表示,当前上海开发存在三个不对称:地上开发和地下开发不对称,海域开发和陆域开发不对称,物力开发和人力开发不对称。此次“地下空间立法”议案,针对了其中的一项。明年,他将继续关注其他开发不对称问题。 朱荣林说:“我担任人大代表十几年里,时刻牢记自己的权利是人民赋予的,自己的使命是时代决定的,时时要求自己急群众之所急,想政府之所想。我有几个感慨:一是人大的地位和影响在日益扩大;二是代表行使管理国家事务权力的水平在提高;三是城市功能悄然发生变化,人民生活越来越美好。” 《人民日报》 (2005年03月30日 第十三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