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协调 集约经营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30日06:33 人民网-华东新闻 |
本报记者 杨哲华 南北协作谋共赢 2004年,台州市财政总收入达到99.75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6113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6008元。 但由于台州辖内各地的经济基础、文化习惯、地理环境不同,经济社会发展出现了明显的差异。南面的椒江、黄岩、路桥3区及温岭、玉环,与北面的临海、天台、三门、仙居等县市发展存在着很大的差距。2004年,南面5个县(市、区)人均GDP为30921元,北面4个县(市、区)仅为10953元,南北之比为2.82∶1。城乡差距也不小:2004年,台州城乡居民收入之比为2.68∶1。 去年7月,台州市委二届十二次全会明确提出,实施南北协作工程,列为市委、市政府下半年的重点工作之一。“实施‘南北协作工程’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要求;是合理配置资源,实现南北双方共赢的需要;是加快区域文化融合,提升台州综合竞争力的需要,更是实现台州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需要。”台州市委书记蔡奇说。 经过4个月的精心准备,去年12月3日,台州市第一次南北协作大会在仙居召开,共签订投资及合作意向项目69项,投资总额47.23亿元,外资3450万美元。 三门县把三门盐场1.2万亩荒废盐田作为台州市南北协作示范基地,主动到南面发达县(市、区)招商引资,不到3个月,便引进了95家企业到基地落户。3月5日,仅椒江区就有26家企业在三门落户。在位于三门县沿赤乡的台州市南北协作工程示范基地建设指挥部———原三门盐场办公室楼上,副总指挥、三门县政协副主席邢义钵指着一片荒废的盐田兴奋地说:“再过半年,这里将崛起一个崭新的工业新城。” 要素集约破瓶颈 对于今后的发展,台州市制订了雄心勃勃的目标:以2004年的人均GDP为基础,每隔6年翻一番,争取到2010年达到人均5000美元,到2016年达到1万美元。把台州建设成长三角地区先进制造业基地、东南沿海现代化港口大城市和中国民营经济创新示范区。 业内人士认为,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台州目前必须破解经济发展的土地、水、电、科技等要素的瓶颈制约。 去年以来,不到半年时间内,台州市政府连续下发《关于加快工业标准厂房建设的实施意见》等4个文件,推广起源于临海市的标准厂房建设经验:建造一层的,城建配套费全额收取;建造两层的,一层全收,二层减半;建造三层的,一层全收,二层减半,三层以上全免;原地改建成多层厂房的,城建配套费全免。并把标准厂房建设列入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考核的内容。 厂房标准化,不仅进一步提高了工业建设用地的集约利用,有效地缓解了中小企业用地难等问题,还大大缩短了引进企业建设周期,实现了土地集约利用与缓解初创企业投产资本的双赢。台州中泰制管有限公司某负责人告诉记者,该公司租赁标准化厂房,从项目落户到投产,仅仅花了3个月时间。 经济运行有预警 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台州,拥有8000多家民营企业。这些企业规模不大、经营灵活,企业带头人也大多是刚“上岸”不久的农民。他们虽然富有闯市场的经验,但其眼光、魄力,却或多或少受到传统的小农经济影响。如何引导好、服务好这些企业,建立必要的经济运行预警机制,使当地经济社会能保持稳定、持续、和谐、科学的发展,显然是摆在地方党委和政府面前的大事。 翻开近几年台州经济的发展史,有一个现象很值得注意:每当出现突发事件或遇到国家相关产业政策有重大调整时,台州企业界都很快作出反应,及时趋利避害。台州市发改委副主任张湧告诉记者:“主要原因就是我们建立了中小企业运行监测体系,建立了经济运行预警机制,并且保持着高效的运转。” 2003年5月,当非典疫情正在肆虐,中小企业运行监测体系及时向台州市委提交了《非典对我市经济运行的影响及其对策建议》,提出主动出击、破除物流障碍、练好内功等7项对策建议,对市委正确引导企业发展,对台州当年把经济损失降到最低限度起到积极的作用。 (本报道完) 《华东新闻》 (2005年03月30日 第二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