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建设软环境(前沿)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30日06:34 人民网-华东新闻 |
叶慧珏 城市生活质量不只是经济指标可以衡量,更不是建多少高楼大厦就可以代表的 人是城市的人,城市是人的城市,软环境建设离不开“人与城市”这个永恒的话题 城市建设一定要根据自身的特点进行发展,而不能盲目趋同。这个特点,就是地域文化 全球四大人力资源公司之一的美世人力资源公司,最近公布了一年一度的《全球大城市生活质量报告》,瑞士的日内瓦和苏黎世被评为世界上生活质量最高的城市。 本次调查涉及全球215个城市,其评价指标对我们的城市建设有诸多启示。 启示一:城市发展不仅是GDP 《全球大城市生活质量报告》运用的指标包括政治和社会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医疗和健康因素、学校和教育、公共服务和运输、娱乐、消费品、居住、自然环境10大类,经济建设本身只占很小的一个部分。复旦大学社会学系于海副教授说:“从这个报告我们看出,城市生活质量已不只是经济指标可以衡量,更不是建多少高楼大厦就可以代表的。” 更多的学者从这个报告中得到启发。 上海社会科学研究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刘社建的观点是:“目前,我们的城市发展主要处于‘经济增长’阶段,而城市的健康发展应当是全面的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生活质量报告》中涉及的指标都是其中必要的组成部分。” “西方国家上个世纪60年代以来的经济增长过程就已经表明,片面追求GDP的增长不是可持续发展的。”刘社建同时指出,“经济发展当中包括了资源、环境、失业率、受教育程度等指标。我们希望的发展是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他所提到的这些,恰恰包含在这份《全球大城市生活质量报告》中,其中大部分指标指向城市的软环境建设。 当我们还在大谈GDP时,世界上先进城市的发展理念已经变成现实。而现在,一度被冷落的城市软环境,终于在高楼大厦和GDP之后,开始受到关注。 启示二:城市要给人“归属感” 从一些类似的关于生活质量的报告中我们可以发现,在西方的城市发展理念中,“软环境”的概念显然要宽泛得多。 人是城市的人,城市是人的城市,软环境建设离不开“人与城市”这个永恒的话题。“软环境指标涉及的首先是人的需要,而不是地理或物理空间的概念,是人在城市中的生活感受,而不是脱离了人的城市。”上海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顾骏引用了“宜居”的概念,来解释他心目中人与城市的关系,“最大限度地保留市民生活自发性要素,才能使城市成为宜居空间。” 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00—2001)中国城市发展报告》曾经预测,每年将有1200万农民转为城市人口,到2050年,中国城市人口总量将达到10亿至11亿。 城市能给这么多已在城市和将要进城的人提供怎样的生活质量?“我觉得对一个城市而言,最重要的是友善、朴素和亲切的氛围。相形之下,中国城市的发展大都属于暴发户式的。”于海认为。 城市要给人以亲切的“归属感”,这是城市生活质量评价指标背后的意思。于海介绍,欧美几乎所有的大城市都在市中心设立了信息咨询中心,提供免费的城市基本信息。在哥本哈根,他第一次看到这样一张地图,上面具体到标注出所有公共厕所的位置,以及残疾人可用与否的标志。“我当时就想,这个城市是值得信赖的。我对哥本哈根就有了一种归属感。” 这种归属感的建立源于城市的细节服务和人的文明程度,源于现代城市发展的理念。正如顾骏所说:“我们不能把人和城市割裂开来看,只有人参与到城市环境之中,讨论生活质量这个话题才有意义。” 启示三:文化是城市的灵魂 《中国城市发展报告》说,未来50年,中国城市化率将从现在的36%提高到76%以上,城市对整个国民经济的贡献率将达到95%以上。 我们的城市发展在走一条怎样的路?“基本上处于幼稚状态。”顾骏教授认为,“我们的城市发展理念还停留在‘参观型城市’的阶段,追求表面的奢华,对生活质量缺乏感觉。” 他认为,在西方城市反省“现代性城市”的后遗症的同时,我们还停留在他们几十年前的历史节点上。而更为可怕的是,我们的城市发展并非完全模仿,而是“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城市发展“异化”由此而来。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复旦大学社会发展研究室主任胡守钧教授一针见血地指出,“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地域风格和特点。而我们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忽视了传统地域文化的作用。这也是我们目前无法摆脱畸形道路的症结。” “这份《全球大城市生活质量报告》中所列举的指标,面对的是不同国家的不同城市,而排在前列的城市都保持了各自的地域特点。各个地方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以及生态环境都是不一样的,所以,在城市建设中一定要根据自身的特点进行发展,而不能盲目趋同。”胡守钧补充道,“这个特点,就是地域文化。” 在胡守钧看来,城市发展“异化”的后果严重,千城一面、盲目崇洋,背离了城市发展的初衷。“‘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基于生活质量的城市发展方案,必须建立在掌握自己地域特点的基础上。”城市生活质量是一个综合的概念,胡守钧认为,“和谐共生”是关键。“只有以人为本,以科技和文化为两翼,才能够突破目前的瓶颈。” 《华东新闻》 (2005年03月30日 第三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