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明候选劳模的边际效用(采光)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30日06:37 人民网-江南时报 |
吴思庭(3月29日《燕赵都市报》) 全国劳模是中国劳动者的荣誉,在海外打球的姚明入选,引起不少市民热议。相关负责人称,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劳模含义应与时俱进,作为有突出成绩的运动员,又非常爱国,姚明无疑符合劳模标准。(据3月26日《新闻晚报》) 无疑,这又是一个“赢者通吃”的鲜活案例:某方面取得成就或声望,许多原本不属于他的社会资源都会聚拢而来。 经济学中有一个边际效用的定义,通俗地讲,就是吃第一个馒头能使一个饥饿的人免于饿死,第二个馒头带给他的效用就没有第一个那么大了,再吃下去,效用一个比一个小。 全国劳模称号,作为一个荣誉,存在着两个层面的效用(满足程度):一是对获得者本人的效用,激励获奖者更好地做好劳动表率;二是对社会的效用,激励社会向劳模看齐,做本行业的优秀劳动者———对劳模与姚明的边际效用分析正在于这两个方面。 把入选全国劳模的机会留给姚明,对姚明来说,起不到多大的激励作用,这在无形中也就降低了劳模对个人的激励效用。想想看,事业如日中天、名气蒸蒸日上的姚明,应该早就阅“奖”无数了,“景仰疲惫”的公众根本不会感动于他的所谓“劳模事迹”的。 所以,从劳模示范效用的最大化来看,劳模评选的目光还是最好投向那些生活中默默无闻的小人物,从他们的平凡中发现伟大,从生活的细琐中寻找光辉,这样的劳动者,这样的劳模事迹,会更加感动和鼓舞人,对社会的激励效用也会更大。提起劳模,我们立即会想起徐虎、李素丽、李国安、吴天祥、范玉恕这些人,要知道,成为劳模之前,他们都是各自岗位上非常平凡的劳动者———正是如此,他们成为劳模后才对社会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这里面也有一种边际效用理论在起作用。 《江南时报》 (2005年03月30日 第三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