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麓山作证(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30日07:58 红网-湖南日报
麓山作证(图)
图为中南大学一景。通讯员 摄

  本报记者 张茧 覃红 刘爱民 通讯员 周科际

  钟灵毓秀的岳麓山下,合并组建仅5年的中南大学,如一匹横空出世的“黑马”,令世人刮目相看———

  3月28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召开,中南大学一举夺得8项国家科技大奖,成为获奖成果最多的单位,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中南大学校长黄伯云院士和他的创新团队夺得了连续空缺6年的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此前,“211工程”“九五”验收专家全票评优,全国高校仅15所;国家重点学科由7个发展到17个,居全国高校第14位;一级学科博士点由5个增加到16个,居全国高校第13位;两院院士14人,居全国高校第6位;4年共获国家科技三大奖24项,进入全国高校前3名;研究生和本专科生4.6万余人,位列全国高校第6;科研进校经费年增1亿元,去年突破6亿,居全国高校第9位;去年成为全国为数不多的中央直管高校之一……“要知道,合并前,三所学校最好的排序也在全国30名以外,不容易啊”,面对这一串串耀眼的标志性数据,中南大学校长黄伯云无限感慨。这些数据昭示着这样一个事实:中南大学已经完成从教学、研究型大学向研究型大学的历史性转变,昂首跨入了中国高校第一方阵,成为我国南方综合实力最强的大学之一。教育部部长周济考察后由衷赞叹:中南大学是强强联合的成功典范!发展之迅猛出人意料!

  一所地处长沙,与全国其它一流高校相比并没有任何区位优势和品牌优势的新组建大学,为什么能在短时间内迅速崛起?记者走进中南大学,探索其中成功的奥妙。

  科研强校,学科建设大突破带动学校大发展

  中南大学是2000年4月由分属不同部委管理的中南工业大学、湖南医科大学、长沙铁道学院三所大学合并组建而成的。这次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变革,对学校来说是一次重大的历史机遇。抓住并利用好这次机遇,就意味着赢得了大发展的先机。

  然而,三个校区散布于湘江两岸,加上学科行业截然不同,三所学校合并后能真正实现1+1+1>3吗?曾经有很多人表示怀疑。

  “合并决不能变成数量的简单叠加,要以融合求发展,以发展促融合!”校长黄伯云院士说。正是在这种发展的大思路下,学校将“科研强校”的办学经验升华为现代大学的发展观,并以“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设为契机,启动实施了以重点学科建设为核心的学校发展战略,构建了以17个国家重点学科为龙头、22个省级重点学科为骨干、50个校级重点学科为基础的三级学科体系,在生命科学、信息技术、纳米技术、新材料、能源环保、先进制造技术等领域催生了生物材料工程、表面工程、药物基因组学等一些新学科方向,大大增强了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夯实了学校进入全国高校第一方阵的基础。学科建设的跨越式发展带动了学校的跨越式发展,军工特色更加鲜明,行业优势更加突出,基础学科、人文社会学科的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目前,学校已经建成世界上最完备的有色金属资源与加工学科体系,形成领军地质、采矿、选矿、冶金、材料、机械六大领域的强势学科群;构筑了从基因-细胞-组织、从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药理学诸领域均建有国家重点学科的生命科学创新体系;在路桥领域和高速列车研究的国内领先地位也得到进一步加强。

  发展带来的良性效应是显而易见的。黄伯云以科研经费举例:“1988年我从美国回来,申请到30多万元科研经费就不得了了,现在学校做大了,每年进校科研经费已经是以亿计数。”“过去受到种种局限,搞科研只能干小事,敲边鼓,现在肩膀硬了,可以干大项目,出大成果,解决国家层面上的大问题。”

  的确,5年来,中南大学以“直接贡献国家重大科学工程、直接解决国民经济重大技术问题、直接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为目标,跨学科组织重大科技项目,标志性科技成果层出不穷:共承担国家“863”计划项目53项、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项目34项、国家其他重大科技项目20项;成功开发了国家战略需求和产业重大需求的新产品和新技术。此次由黄伯云院士领衔发明的“炭/炭航空刹车材料及其制备技术”,更是一举获得国家科技发明一等奖,填补了该奖项连续6年无人问鼎的空白。

  人才立校外引内培搭建干事业的平台

  走进医学遗传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夏家辉院士手书镌刻的“责任、正直、良心”6字室训格外醒目,催人奋进。采访中我们了解到,所有来这里学习工作的人都有一项“必修课”———责任教育。他们以世界知名的纽约寒泉港实验室科研人员忘我工作的精神时刻鞭策自己,以夏院士《不辜负党和人民的重托》的奉献精神时刻激励自己,取得了一系列填补空白的突破性成果。

  还有被誉为“中国的霍金”的金展鹏院士、20年潜心攻关的黄伯云院士和他的创新团队……在中南大学,时时处处都可以感受到这种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劲头。到任不久的校党委书记李健对此深有感触:“全校上下凝聚一心,人心思进,融洽的学术氛围已经成为学校快速发展的强劲动力!”

  人才是兴校之基,第一资源。合并后的中南大学将人才置于事业发展的关键地位,提出“人才立校”。他们依靠肥沃的事业土壤,自己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依靠良好的事业环境,吸引了一批外来的优秀人才;依靠正确的政策导向,调动了一批潜在的优秀人才,努力营造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和谐环境。

  2003年,学校引进美国加州大学终身教授周飞艨博士,建立生物传感与表面分析研究所。为此学校建立“绿色通道”,一次性投入350万元启动资金,实验室用房、人员配备调入、仪器设备添置等等,全部特事特办。结果,周教授仅半年时间就完成了在美国也需一年才能建好的先进实验室。学校原来工科强理科弱,随着生物传感与表面分析研究所的成立,将分析化学、材料化学、生物化学几个学科都带动起来了。几名教授告诉我们,之所以举家从北京、上海甚至国外迁到长沙,最看重的是这里少见的科研支持力度以及和谐氛围。

  正是凭着对人才的高度重视和真诚关爱,学校近两年就从海内外引进了顶尖人才17名,5年新增尖子人才86名,各类尖子人才数量达到105人。同时,学校每年投入2000万元实施“博士化工程”,目前博士和在职攻读博士生占专任教师比已达到54.9%,形成了以两院院士为中流砥柱的结构合理的一流人才团队。

  高水平的师资,和谐的发展环境,不仅生产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也促进了人才培养质量的大提升。合并5年来,学校共授予博士学位1145人,硕士学位5259人,超过了1981—1999年19年的总和,共有9篇博士学位论文入选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居全国高校第13位。研究生参与了学校所有获奖项目和重大项目的科研攻坚,已经成为学校科技进步的生力军。本科生的初次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在教育部直属高校中列前10位;有117个团队和883人次获大学生数模、英语、电子设计等国际、国家及省部级竞赛奖励。

  志存高远目光紧盯“国内一流”“世界领先”

  科研强校人才立校需要一系列的机制创新和体制创新,还尤其需要抓好教学和创新管理。

  本科教学是基础。一批国家级教学基地和“基本要求加特色”的教学模式深受学生欢迎,通过课程衔接,就新增和改进实验526个。“新世纪教改工程”获得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82项。“名师名课工程”大放光彩,10门课程遴选为国家级精品课程。

  管理创新全国瞩目。今年开春后,中南大学因“规范收费”管理工作和“阳光招生”工作成绩突出,半个月内连续两次在全国性的大会上介绍经验;建立16个德育网站做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得到中央领导高度评价,中宣部、教育部要求在全国高校中推广;“三个流失的认识、两个70%的政策、一个院士群体带头创新创业”,被人们冠以“中南模式”,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做典型发言;贫困大学生资助工作也走在全国高校前列……“学校所有的工作都以建设国内一流大学为目标,所有考评指标均定位于前20名的大学”,黄伯云用“创一流”的不懈追求阐述了这一个个业绩背后的强大推力。这位我国著名的材料科学家,不仅学问做得世界闻名,校长也当得有声有色。“一把椅子放在办公室里仅仅是一把椅子,入了股,盘活了,就成了资产”,基于对科研成果转化的重视和资源整合的独特认识,他提出了“教育—科技—经济一体化”的办学理念,不仅满足了国民经济的需要,也大大调动了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几年来,学校以技术成果等无形资产为主体的1.4亿多元资产,带动了社会5亿多元的资产投入,孵化了50多家高成长性科技型企业,去年创产值10亿元,“博云新材料”、“山河智能”、“瑞翔新材料”等一批高科技企业赫赫有名。

  “没有合并就没有中南大学的今天。”李健书记、黄伯云校长异口同声地说。促使中南大学迅速崛起的原因也许有很多,但在他们看来,学校抓住了稍纵即逝的合并重组、扩招、“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设发展等良机,科研、人才两大优势交叉形成了新的增长点,这才是学校获得跨越式发展的核心秘密。如今,中南大学正在向高水平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方向继续努力,并雄心勃勃地向世界一流大学奋进。时代,让麓山作证。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日本谋任常任理事国
第24届香港金像奖
2005中国国际时装周
房贷利率上调
本田雅阁婚礼门事件
骑士号帆船欧亚航海
房价高难道错在百姓
京城1800个楼盘搜索
《新浪之道》连载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