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车改搁浅反思利益暗礁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30日09:40 大洋网广州日报 |
公车每一次“私用”的过程,不仅是一次腐败的“实践”,也都可视作“培养”干部及其亲属腐败意识的过程。 之间 据报道,公车改革正在成为一场全国性的运动的时候,车改先行者的浙江却于本月初宣布暂停车改。据悉,有关部门对本次车改搁浅的原因讳莫如深,没有统一说法。一方面,车贴标准差别很大,不少地区仅车贴一项,就远远超过了公务员的工资,老百姓对此意见非常大。但即便如此,某些单位的一把手仍然不满足,仍然成为了车改的阻力。 为什么会这样?笔者认为,这一事件凸显出当前某些公务人员在正常收益之外,还存在着一个巨大的“利益暗礁”———虽然车贴已经远远超过工资,但肯定是比其在车改前所获得的利益要少得多。否则,一把手拿到的车贴甚至是一般办事人员的十倍以上,高兴还来不及,怎么还会反对? 任何工作,在“明利益”之外,都会有一些潜在利益,作为掌握公共权力、公共资源的国家公务人员也不例外。这样的状况不利于形成清正廉明的政治局面,甚至,这种“利益暗礁”正是滋生腐败的温床。在当前的公车使用方面,就存在有这样一个巨大的“暗礁”。 有资料披露,目前我国的公车浪费现象十分惊人,每年费用竟至3000亿元!调查显示,一辆公务车每年的运行成本至少在6万元以上,地方公车消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基本在6%~12%之间,很多地方财政不堪重负。但即便在这样的情况下,各地进行的车改,却鲜有“成功经验”传来———即便为了车改,对官员的“车贴远远超过了工资”,甚至到了被人们称作“变相腐败”的地步,但即便作了如此让步,车改仍然步履维艰,让人一声长叹。 当然,对将“车贴远远超过了工资”现象称作“变相腐败”,我是不大同意的。因为有不少数据表明,在进行车改前车辆的各项损耗加起来更多。如杭州市干江区的数据表明,实行车贴后,“全区平均节约率在43.5%左右”。因而,如果以前的用车都是合理的,则当前这种情况是不能称腐败的;如果以前的用车不尽合理,则当前的情况便是腐败的“明朗化”而不是“变相”。 不当的用车制度,已经成为滋生腐败意识的温床。曾有调查数据指出,在公车使用中有一个“1/3定律”,即“办公事占1/3,领导干部及其亲属私用占1/3,司机私用占1/3”。显然,每一次“私用”的过程,不仅是一次腐败的“实践”,也都可视作“培养”干部及其亲属腐败意识的过程———这是腐败意识的“固化”和累积,此时累积的不仅是无形的意识,也让有形的“利益暗礁”越来越大。或许,这正是让车改在各地程度不同地受阻的共性原因。 因而,公车改革,不仅是个技术问题,更有个原则问题在其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