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昨在广州讲坛发表讲演 接受本报专访时表示―――(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30日10:01 大洋网广州日报 | ||
撰文:记者 刘平清 摄影:记者 王子恒 昨日下午,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兼研究中心主任葛剑雄教授,作为广州讲坛的主讲嘉宾,作了题为《历史人文资源与旅游》的主题讲演。讲演前,这位以中国移民历史、人口变迁历史和历代疆域演变研究蜚声学术界的著名学者接受了专访。 广州文化的独特性被低估了 记者:葛教授,广州的人文历史资源非常丰富。从全国的历史人文资源来说,什么才是广州文化最有竞争力的部分呢? 葛剑雄:比较而言,广州文化最有价值的是在中国近现代文化进程中扮演的独特角色。鸦片战争前,广州作为唯一的通商口岸,既向外传播中国文化,又向内引进西方文化。前者如“广彩”、广州通草画等,大量通过广州流传到世界各地。我认为,广州近代以来对海外的影响远比我们知道的要多得多。对内而言,像老花眼镜、自鸣钟等都是通过广州登陆中国流布四方的。 此外,广州人文资源中,最有价值的是与近现代革命有关的部分,特别是与孙中山、国民革命、国共合作有关的部分,这是别的城市无法替代的,对历史、对海内外、对未来都具有深远的影响力。这是广州文化最灿烂多彩的一面,即便是在国内,广州的这种独特性仍然被学术界低估。 记者:鸦片战争后,随着广州通商口岸垄断地位的打破,上海很快取代了广州。这其中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呢? 葛剑雄:首先是地理优势,上海处于中国海岸线与长江的交汇处,内河密布,腹地广阔,当时出口海外最多的两种产品,一是桐油、一是猪鬃,都以长三角为主要产地。相比较而言,广州就没有这些优势,特别是腹地比较小。上海在19世纪后期,吸引了大量的江浙一带移民,他们总体上文化程度较高,容易接受西方先进文明,成就了20世纪30年代前上海的繁华。而同一时期的广州,主要是地域文化和家族文化比较发达,这影响了对西方文化的吸收。 保护文化遗产莫只盼滚滚财源 记者:如何看待城市发展中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 葛剑雄:城市发展与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确实是一对矛盾。从全国来看,保存历史整体文化资源的最好时机已过。但保存历史文化资源永远都不会晚。从现在来说,保存历史文化资源也有新条件,比如人们认识在提高,还有就是有财力。但不要想保护以后马上就能带来滚滚财源。有些历史文化资源,就算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中,也不一定具有可观赏性。在这个问题上,头脑要清醒。能不动的就不动,能不拆的就不拆,能够整体保存的就要整体保存。 “书呆子”“伪君子”倾向要不得 我们在保护历史人文资源时,一定要注意两种不好的倾向:一种是书呆子倾向、一种是伪君子倾向。比如有些人会说,为了保护某个遗迹,花数亿元算得了什么啊。这就是典型的书呆子倾向,过分泥古不顾今。伪君子倾向则是呼吁社会、别人承担保护责任,他自己却不肯承担保护责任。 记者:如何保护各种非物质历史资源? 葛剑雄:非物质历史资源主要集中在像地方戏剧、方言等方面。比如说上海话,这一代人和上一代人说的已经有所不同了。粤方言也有这样的情况。这就要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多利用音像、录音等方式,对这些非物质文化的代表性人物进行抢救性地整理,把他们完整地记录下来。 葛剑雄简历:1983年9月获复旦大学博士学位。主要社会兼职有国际历史人口委员会委员、中国史学会理事、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副会长、上海市历史学会副会长等。(来源:广州日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