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十字基金会品牌“饥渴”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30日11:37 公益时报 |
3月25日,中国红十字基金会第二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依据《基金会管理条例》审议并通过了新的《中国红十字基金会章程》,选举出新一届理事会成员。 这次换届,是中国红十字基金会成立8年来的首次换届。按照《基金会管理条例》相关规定,可设25位理事的红十字基金会此次仅设9位,理事长也按照要求作了更换。与其说红十字基金会按照法规要求及时对组织成员和内部规章制度作调整,还不如说是红十字基金会在充分认识到自身危机后的主动出击。 作为赫赫有名的国际性公益组织,中国红十字会在人道主义救助领域的成绩广为人知,而红十字基金会这个“幕后英雄”似乎缺乏声誉显赫的知名度,但是它的社会影响正在逐步扩大。 中国红十字基金会成立的8年多来,累计接受海内外捐赠5378.92万元,救助支出3057.9万元,其他支出995万元。先后组织开展了“97复明行动”、“顺顺千万元救助行动”、“预防贫血工程”、“捐建博爱医院”等医疗卫生领域的大型公益活动;资助拨款225万元,在扬州、北京创建了“扬州世明双语学校”和“北京拔萃双语学校”,同时还在杭州、上海等地创建老年公寓、老年乐园、老年康复中心等老年性社会慈善服务事业。 然而红十字基金会在竞争激烈的公益市场中始终难以“突围”,正如中国红十字会副会长江亦曼说:“红十字基金会没有形成核心竞争力体系,根部营养还处于缺失状态。” 的确,相对于青基会的“希望工程”、妇基会的“母亲水窖”、儿基会的“春蕾计划”等,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始终没有可以叫得响的品牌,虽然救助领域相当广泛,但是统一的可持续的公益项目很少,而且人道主义救助仅仅局限在救助层面,对救助对象的未来发展考虑较少;整个公益领域的操作囿于组织内部消化分解,缺乏一种开放的、社会化的姿态;募款也缺乏主动出击意识,只是借助于红十字会的良好信誉被动接受。 这样的一些缺陷并非红十字基金会一家存在,对于大部分具有官方性质或政治背景的基金会来说,都存在此类致命缺陷。 这些缺陷如今被危机感和紧迫感唤醒。 中国红十字会会长彭珮云对红十字基金会面临的危机深有体会,她表示,随着一些国际型基金会陆续进入中国,加上兄弟基金会都逐渐推出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公益品牌,如果不加以学习和借鉴,红十字基金会很难有好的发展。 除了没有树立好的公益品牌,彭珮云还举出两个例子来说明红十字基金会募款方面的不足:一个是中华慈善总会有七成以上的善款来自国际社会,而红会比慈善总会历史久、影响大,取得的成绩却难以相比;另一个是有统计显示中国有超过90%在工商登记注册的企业从未参与过捐赠,这跟基金会的被动工作有关。 红会副会长江亦曼曾透露过她的人生格言是“做第一等人,干第一等事,说第一等话,抱第一等识”。严谨干练的她对红十字基金会的崛起抱有很大希望,她认为基金会应该在公信力和竞争力方面有充分准备,培育最具优势的工作领域,而良好的执行力则是培育公益品牌的土壤。 海啸捐赠时期国内仅有的两家获赠机构红会和慈善总会,在关于捐赠证明的回馈以及捐赠免税落实方面的速度和细节上都不能令人满意。江亦曼说,如果红十字基金会从细节上注意到了市场的需求,将对培育自身组织的声誉有好的影响。 红十字基金会对公益品牌的“渴望”溢于言表,江亦曼曾说,人生最大的乐趣,是自己的劳动得到了成果,而对于公益品牌的渴望,正是希望红十字基金会通过不懈的、独树一帜的劳动,获得一种得到社会认可的劳动成果。 作者:宋宗合 (来源:公益时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