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提问比答题重要”(三角坞)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30日11:39 人民网-华东新闻 |
葑塘 排行榜,已经成了一种产业。 过去只有出唱片的歌星关心这个,现在,衣冠楚楚的市长们、严谨的校长们,据说也都多了一项工作,或者说是爱好———打榜,让自己的城市或学校在各类排行榜中,名列前茅。 打榜这事,打得好很刺激,打得不好也很烦人。一烦人,就有人出来发牢骚,甚至互相攻讦。 这倒也让我这个局外人看出一些端倪。 其奥秘让我想起一句“治学格言”———“提问”比“答题”重要。 教科书中有个例子。一场暴风雨袭击了毗邻的两个地区。损失统计出来了,但是,面对“哪里灾情最严重”的问题,人们结论不一。A地死亡20人,B地死亡5人;但是,A地受伤者只有50人,而B地却有300多;财产损失方面,家庭财产损失A地比B地多出1000万元左右,可是公共财产损失方面,B地要比A地多出4000多万元。 所以,与其笼统地问“哪里灾情最重”,不如直接了解“哪里遇难者最多”、“哪里房屋倒塌最多”,更容易得到准确答案。 偏偏有人没这个耐心,“我就想知道‘哪里灾情更重’”。 怎么办?有人琢磨搞个“综合得分”,倒间房1分,伤个人3分……为什么倒3间房就能抵上伤了1个人呢?———说不上来,反正就这么定了。 “反正就这么定了”的事,不止这一样。有人作楼盘价值的分析。其中一条是,附近有大超市,就加2分。 可在另外一些人眼里,大超市附近,环境闹哄哄的,物业只会贬值。但是,加分“就这么加定了”,购房者只得到一个楼盘价值的综合指数,并不清楚分值高低的来历。 这不是贬低社会科学研究的“科学性”。但至少,我们需要对某些学术研究的结论了解得更仔细一些,至少,在讨论问题之前,需要对讨论时使用的概念有一个明确界定。 比如竞争力,似乎人人都知道是什么意思。可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到底何谓高、何谓低呢?大家说不清,学者出来说了。可我们不要只在意学者的答案,更需要关注他怎样得出这个答案。 再如投资环境。有的地方说,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人人有责。可是什么叫“良好的投资环境”,大家的理解可能又不一样。一些县市规定,投资500万元以上的外来投资者,在当地“一般性”超速驾车、在娱乐场所“一般的违规”,均“以口头教育为主”。这可能就属于某些人理解的“良好投资环境”。可也有一些投资者,听说有这样的明文规定后,其反应是:“这,这都是些什么地方啊!” 可见,概念不先弄清,总是麻烦。 《华东新闻》 (2005年03月30日 第六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