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崛起,东部会“失血”吗(双周双洲(35)·中部VS长三角)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30日11:40 人民网-华东新闻 |
本报记者 吴焰 著名区域问题专家 徐长乐 在中部崛起战略提出后,产业的梯度转移将大大加快。 中国这头大象要想从泥潭中站起来,拉鼻扯尾都没有用,只有托起腹部,才能成功。这个腹部,就在长江中游地区,在中国的中部地带 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对长三角而言,短期内会面临一定的“失血”;但长期看,强强合作比强弱合作的空间与潜力更大 让长三角的优势资源“走”到中西部,需要观念转变与机制保障 一个有意思的信号 吴焰: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对全国各区域发展作出了具体要求,并首次明确提出了中部崛起战略。在您看来,这意味着什么? 徐长乐:温总理报告中讲到区域问题时,你注意到排列顺序没有?西、北、中、东,并且鲜明地发出信号: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这个排法与提法非常有意思, 吴焰:怎么个“有意思”? 徐长乐:它其实从深层面体现了邓小平同志讲的“两个大局”战略思想。 改革开放初,中央决定先让东部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通过发挥沿海地区的优势,促进整体经济增长和国家竞争力的提升,那时,要求中西部地区服从全国战略这个大局。而从上世纪末的西部大开发战略起,就开始反映出国家宏观区域战略重心的转移,从东部转到西部,再转到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及至今年的中部崛起,这标志着我国的区域战略进入新阶段。同时,新一届政府领导提出的关于构建和谐社会、按照科学发展观来统筹发展的新发展理念,在这样一个全局战略下,也要求东部地区在加快自身发展的同时,须更多关注和支持内地发展,服务全国统筹发展这样一个大局。 吴焰:从东部沿海、西部,到东北,再到中部,很有点“轮流坐庄”的感觉。我想起民间有种戏言,说中部崛起是早晚的事,是带有“安抚”性质的一种战略安排。徐长乐:的确是“早晚的事”,但绝非什么“安抚”,而有着逻辑必然性。我查过一些资料,改革开放以来的27年,经济发展的同时,地区之间的差距扩大得非常快。东中西之间的差距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了加速和扩大。区域发展中的二元结构和马太效应,非常明显。 吴焰:噢? 徐长乐:上世纪80年代的统计数据,因口径问题不好比。拿1990年及2003年的东中西部几个代表性省份———上海、江西、四川、贵州的人均GDP来看吧,1990年,上海为5803元;中部的江西为1101元;西部地区中,四川较发达,为1059元,贵州较落后,为779元。上海是江西的5.27倍、四川的5.48倍、贵州的7.45倍。到了2003年,上海的人均GDP已经达到46718元,为江西的7.00倍,差距扩大了1.73倍;是四川的7.28倍,差距扩大了1.80倍;是贵州的12.97倍,差距扩大了5.52倍。原有差距不仅没有缩短,反而拉大。差额扩大的速率也是惊人的。13年间,上海与江西间的差额扩大速率为年均17.9%与四川比是17.8%,与贵州比是18.0%,而同期江西的年均人均GDP增速为14.9%,四川为14.9%),贵州为12.5%,都赶不上差额扩大的速度。 吴焰:相当惊人! 徐长乐:是,如果容忍这种情形继续下去的话,就无法实现“共同富裕”这个社会主义社会最本质的特征,后果非常严重。从这个角度讲,推出中部崛起战略具有逻辑必然性。通过它的实施,国家区域整体的战略就已全部涵盖完毕。这样的话,用27年的时间,我国的区域发展战略就从局部重点走向全局,从非均衡走向均衡,从周边地带走向腹心,从沿海走向内地,最终走向协调、均衡、可持续发展的轮回。 大象靠什么站起来 吴焰:关于中部崛起的意义,认识上比较统一,都注意到这一地区的经济总量、人口、国土面积,以及它所蕴藏的能源矿产资源、农业资源等等。 徐长乐:是的。从地理上,中部承东启西,接南济北。战略上自古就有逐鹿中原之说,兵家必争之地。经济上同样如此。 关于中部崛起的战略意义,我很欣赏前武汉大学校长、也是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张培刚的“大象论”。他认为,中国是一头大象,一旦站起来,任何四小龙、四小虎都不在话下。现在的问题是,这只大象陷入泥潭,拉鼻扯尾巴都没有用,只有托起腹部,才能让大象站起来。那么,这个腹部在哪里呢?就在长江中游地区,在中国的中部地带。 吴焰:既然中部如此重要,为什么在区域发展战略中,它被摆到最后一位?前两年,常听中部地区的人们自嘲为“不东不西,不是东西”,学术界现在也承认出现了“中部塌陷”、“中部经济洼地”。中部地区的发展是否被耽搁了? 徐长乐:不能这么说。一个国家和地区,率先崛起的往往是周边地带,如沿海、边缘地带,因为这些地带的边际效应最大,接受外部信息的能力最强。但要衡量一个地区的整体发展实力,却必须依赖中部地带的崛起。 在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这样的例子很多。欧洲近代以来,最先崛起的是英国和荷兰,但最后欧洲经济发展的重心,从英国转向法国、再转向德国,深入到欧洲内陆。 美国的发展先是东海岸,再转为西海岸,但最终夺得世界经济霸主地位,靠的是其中部地带的崛起。 东亚也如此。最先崛起的是岛国日本,然后是岛屿和半岛,包括台湾、香港、新加坡、韩国等国家和地区,但整体崛起,一定要看中国大陆。 “抽血”与“强体” 吴焰:中部地区与长三角紧紧相邻,相较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来说,国家明确了中部崛起战略,对长三角的影响是否更“短平快”? 徐长乐:应该是的。不过,究竟是正面影响还是负面影响,很难用一两句话涵盖。单纯站在长三角自身利益看,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短期内会带来一些冲击。长三角领改革开放风气之先,拥有很多中部地区难以享受到的、带有垄断性质的先发政策优势。随着西部、中部的崛起,这种政策落差将被渐渐抹平。相反,中部的后发优势会显露出来。这是此消彼长的跷跷板效应。 吴焰:您估计一下,最可能会在哪些领域显现? 徐长乐:国家发展的重中之重必将逐渐转向中西部地区,一部分要素肯定会脱离原来的东部地区,投放到中部或西部。这是一种“抽血”行为。当然,对长三角而言,就算是“失血”了。 长三角正处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考验期。资源要素严重紧缺,商务成本居高不下,特别是近段时期来水电煤运地资金等的瓶颈制约相当严重。对于一个以加工制造业为主的区域而言,其打击和影响将是致命的。不仅如此,近年来外资在中国的流向,正从此前高度集中的珠三角、长三角,开始了北上西进。可以想像,基础条件、综合环境远好过西部地区的中部,一旦获得国家战略支持,其对外资的吸引力不可低估。 吴焰:上述影响在今年会显现出来吗? 徐长乐:应该不会。政府工作报告只是提出了这一战略,具体政策与措施尚待研究制定。实施后也有一个渐进过程。 吴焰:这段时间与长三角的一些官员聊,他们不同程度表示出一些担心。比如有人就问:之前设想布局在长三角的重化工业,是否会因此受到影响? 徐长乐:中部地区的崛起虽然会对长三角带来一些不利,但正面影响将是巨大而持续的。因为这两个区域有非常鲜明的互补特征,尤其在资源与产业上。 吴焰:如果没有中部崛起战略,这种互补性不是依然存在吗? 徐长乐:存在,但那是差异,只有互动了才能做到互补。要进行互补的合作,由一个经济发达地区与一个经济欠发达地区之间“强弱互补”,效益与效率都会很低。区域合作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强强联合。如果只是把中西部看成是一个纯粹的经济腹地,单纯提供大量廉价劳动力和原料资源,对本地区的发展并不是最好的。 吴焰:最好的办法是什么? 徐长乐:让经济腹地强大起来。这样,既可以给包括长三角在内的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提供更多的经济要素和资源要素,也可以鞭策长三角不断向更高层次提升和发展,形成你追我赶、共同发展的格局。 吴焰:看来,“抽血”的结果,其实是为让更多人获得强健体魄,形成强壮的团队力量。您预言一下,这样一幅“效果图”何时能变为实景? 徐长乐:5-10年时间吧。长三角要素如何“走”到中西部 吴焰:在现阶段,面对中部崛起战略,长三角应该如何应对? 徐长乐:应该根据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认真分析和排摸长三角在新的区域格局中的根本优势、综合优势,从中找准自己的位置,确定发展方向。 吴焰:你认为长三角的根本优势在哪里? 徐长乐:体现在四个方面。其一,外通大洋,内联腹地。其二,五方杂居,人才荟萃。其三,产业集聚,有制高点。其四,圈域优势,城市品牌。再加上这一圈域良好的市场氛围、市场秩序,以及未来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吴焰:既要加快自身发展,又要支持中西部。这两个方面如何结合? 徐长乐:从战略举措看,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抓手:如高举“长江”旗,搞好长江经济带,包括共建长江沿岸各地基础设施、共同保护上下游地区环境资源;再如,发挥上海及长三角主要城市的中心功能,在信息服务、交通物流、口岸功能等方面,更好地在服务全国中提升自己。 不过,我最想建议的是,长三角应该积极实施智力的“走出去”战略。 吴焰:智力走出去? 徐长乐:对,现在一讲“走出去”,多指产业和资本,而智力的“走出去”被忽略了,恰恰是这方面,长三角可以大有作为。这既是中西部地区之短,也是长三角之长。长三角地区应该考虑,能否通过智力输出的形式,实现教育输出、科技输出、医疗技术输出。 吴焰:智力的走出去要比企业走出去难度大,因为它牵涉到人才的自主选择。 徐长乐:所以,这就特别需要政策导向。有没有可能通过技术入股、合作办学等一系列新机制,在待遇、职称、户籍等方面给予保留,鼓励长三角的一部分人才柔性流动到中部、西部? 《华东新闻》 (2005年03月30日 第十二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