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平凡为神奇的科技魔力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30日17:08 新民晚报 |
科技,有着化平凡为神奇的“魔力”。但若是没有那些“不安于生活”的科学家,神奇的“魔力”能源源不断地释放吗?仔细揣摩,上海在本届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的获奖项目无不说明了这个道理。 数字化的人工假体 如果你的骨头或关节不幸受损,你愿意在手术室里现修现换,还是拿着设计加工好的人工假体进手术室,答案不言自明。然而仅仅在几年前,病人还没有这样的选择权。虽然人工关节等假体已被大规模使用,但每一个病人的形态、病灶和患病程度都不一样,复杂的手术全凭手工甚至需要耗上一整天时间。 上海交大生命质量与机械工程研究所和二医大附属第九人民医院14年通力打造的“数字医疗”解决方案如是运作:将病人的CT片输入计算机,用专门的软件为病损部位描绘三维图像,这个过程耗时不过1分钟;然后在数据库的支持下进行假体的三维设计;如果病损部位很复杂,还可以在快速成型机上制作模型,便于精确设计和模拟手术;最后,数控机床听从指令,将虚拟假体加工成品,大概1周时间就能送入手术室了。这一名为“个性化假体CAD/CAM技术与计算机辅助临床工程系统”的项目不仅国内首创,而且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已为全国16省市26家医院提供了564件假体,广泛应用于矫形、整形、颅颌、口腔与五官科等领域。 有意思的是,给广大病人带来福音的上海交大生命质量与机械工程研究所,团队带头人王成焘教授最初研究的是机械工程学,3年在德国的访问学者经历让他对人体力学萌发了浓厚的兴趣:原来机械工程的很多道理和人体是相通的。“人的关节就好像机械里的轴承,骨架结构好比钢结构,流体力学可以研究血液的流动,机械动力学有助于提高运动员的成绩。”这门集生理、心理、社会、医学的创新科学大有用武之地——以机械工程之道全面提升生命质量。这不,刚研究完驾驶过程中用带针灸功能的机械设备来抗疲劳的可行性,这支团队又在考虑如何减少电梯上下过程中的不舒适感了。 优中优的团头鲂鱼 “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这种学名团头鲂的鱼因伟人诗句大大出名。从野生到驯养,团头鲂因为近亲繁殖、长幼颠倒而变得瘦骨嶙峋、“索然无味”。如何培育出“根正苗红”的优秀团头鲂,成了水产专家心目中的大问题。 对研究者李思发教授来说,“浦江1号”这个名字意味着“准确”,掺不得半点“杂质”。“种纯”意味着是保种成功的一半!5年南北上下的寻觅,终于在湖北省淤泥湖找到了“桃花源”,那里被确认为盛产纯种原种团头鲂。定种之后是选种,纯中选优、优中选精、代代遴选,竟又是三个5年。 一条团头鲂,产卵10万至15万;一代团头鲂,生产的鱼苗不计其数。万里挑三选四,用细胞遗传检测和分子遗传技术记录下它们的生命“密码”。“优胜”的鱼苗既要与自己的父辈较量,又要和近亲繁殖的“同辈”角逐,看看谁的体格更壮、鲜味更足、长得更快更好。就这样逐代重复,细细甄别,在第六代优种的团头鲂中终于发现了能稳定遗传给鱼子鱼孙们的最优基因特质——这就是新一代武昌鱼“浦江1号”的“生命符”。 最近5年,“浦江1号”已成为沪上百姓的盘中佳肴。出于职业敏感,李教授和老伴去鱼市时,总喜欢掂一下团头鲂的个头、摸摸肉质。“团头鲂鳞片光洁,长到1斤4两左右,体壮肉厚,味美鲜滑。” 会呼吸的神奇涤纶 “涤纶透气性差,不如真丝、纯棉贴身穿着舒服。给孩子还是多穿天然纤维的好!”谈起服装面料,女性仿佛先天主导着话语权。这不,在刚公布的国家科技进步奖获奖名单中,上海东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几位女学者发明了8种功能各异的“神奇”聚酯纤维,用它们织就的涤纶顿时成了“万人迷”:——更透气、更亲肤、更艳丽。 想让涤纶学会呼吸吗?遣上透气性强的聚酯纤维吧。秋冬季节在布料里混入抗静电聚酯纤维,涤纶布料也能一反常态——不粘人,不放电,乖乖地保持挺括和平整。刚买的涤纶上衣穿不了几次便缠上了恼人的毛球,可是抗起毛起球的聚酯纤维出马,衣服穿得再久洗得再勤也不招惹毛球。 虽然纤维不能直接穿上身,可是爱美之心总涌动在每个纤维研究者心头,“我们的理想就是一步步改进涤纶的不良特性,最终让人们对待涤纶服饰就像对待真丝或纯棉制品那样——每天爱你多一点。”本报记者董纯蕾实习生马亚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