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龙珍:把人生理想融入钢都鞍山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31日04:50 中国青年报 |
据新华社沈阳3月30日电 病魔击不倒、金钱不能动、困难压不垮、追求无止境。这是人们对鞍钢集团设计研究院院长李龙珍的总体印象。 1968年,李龙珍从北京钢铁学院毕业,开始把自己的人生理想融入到钢都鞍山。1985年入党后,她对自己的要求更高了。尤其是担任设计院领导的10年里,她以艰苦创业、锐意创新的精神,把一名技术工作者的作用发挥到了极致。 1995年初,鞍钢公司决定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1780轧钢生产线。集团公司选调精兵强将组成项目组,当时已年逾半百的李龙珍担起了自动化控制系统基础自动化和现场调试的负责人。 1780工程需要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设备,李龙珍作为中方的谈判代表之一,先后参加了与日本、德国、意大利三个国家的报价集团长达14个月的艰苦谈判。在施工阶段,她天天坚守在施工现场,协调设计和施工接口,常常要工作到后半夜,职工们亲切地称她为热轧厂的“名誉职工”。 经过鞍钢人31个月的奋战,1780工程顺利竣工了。在东北冬季寒冷的施工条件下,工期仍比国际纪录缩短了5个月。1780生产线的投产,为鞍钢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企业很快扭转了困难局面。 多年来,钢铁行业还没有一条完全由中国人自己设计建设的热轧生产线。鞍钢决定自己干一条,这就是1700生产线。李龙珍既是设计工作的指挥者、组织者,又是设计人。李龙珍和热轧厂、设计院的工程技术人员在工艺、设备、自动化系统集成上进行了大胆创新,开发了一系列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有效地解决了中薄板坯和精轧温度的衔接、铸机与轧线生产节奏等许多工艺问题,创造性地在热轧生产上实现了中薄板坯连铸连轧“短流程”。特别是自行研制、设计和集成了用于热轧控制的超高速网结构快速计算机控制系统,保证了产品的高质量。 这条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现代化生产线完全是由鞍钢人自己设计的,拥有完全的自主知识产权。它不仅改写了长期以来我国连铸连轧带钢生产线依赖国外成套引进的历史,而且使鞍钢成了输出技术的企业。 李龙珍担任鞍钢设计研究院领导的10年中,组织完成了多项几亿元甚至几十亿元投资的大型技术改造工程的设计,并参与了企业大量的工艺设备改造的设计。在其他部门的共同努力下,这些改造项目无一例外地以同行业最少的投资达到最高的技术水平,以最快的速度见效。 面对知识的快速更新,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李龙珍深切地感受到学习的重要性、紧迫性。她求知若渴,曾在长达8年多的时间里,坚持上夜校。多年来,她一直坚持每天早上5点半起床,学习外语和专业知识。为了提高计算机输入速度,她经常一练就到半夜。 李龙珍在大学学的是矿山机电专业,通过刻苦自学,她成了自动控制和计算机方面的行家,娴熟地掌握了专业英语,并有良好的日语基础。1988年,她代表鞍钢同一家外国公司谈判引进设备,依靠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娴熟的外语,李龙珍赢得了外方代表的尊敬和妥协,外方最后同意将附加设备以最低的价格卖给鞍钢,并协助鞍钢对旧系统进行改造,共同完成过程控制软件,为鞍钢节省了数百万美元。 职工们敬佩李院长,还有她淡泊名利、清白做人的品格。李龙珍主管上亿元工程的设备招标,但从不接受供货商的好处。有一次,一名客户趁她不在,在她办公室里放下一笔钱,希望能得到照顾。她知道后立即将钱交给了组织。 论水平能力,李龙珍有很多机会跳槽。在鞍钢1780项目谈判时,一家世界著名的钢铁公司看好李龙珍,但李龙珍婉言谢绝了。她认为,国企越困难,越需要科技人员的付出。 随着李龙珍知名度逐年提高,很多单位都想高薪聘请她,但李龙珍都一一谢绝了。她曾对南方一家钢厂的人说:“你们想聘请我,是看中我的技术与工作能力。但我的这些能力,都是鞍钢和国家培养的,它属于组织。” 从一名普通的工程技术人员,成长为计算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被建设部授予“中国勘察设计大师”称号。李龙珍回顾个人的历程时说:“我前进的动力有两个:一是共产党员的责任,二是知识分子的使命。” 作者:记者 陈光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