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上饶探索农民增收长效机制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31日05:45 人民网-华东新闻

  扶持“三农”力度 加重

  江西上饶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供应基地之一。去年,该市粮食播种面积、粮食总产、农民收入增幅均超过20%,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市委、市政府充分运用中央政策和资金大幅倾斜“三农”工作的大好机遇,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把农民增收作为中心任务,集中力量支持粮食生产,发展粮食产业。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落实粮食直补政策和农业税减免政策。市各套班子领导带头进村入户,组织干部深入基层,宣讲和落实政策,确保粮食直补、良种补贴资金及时到位。

  在去年农业税税率降低3个百分点的基础上,上饶市今年又提前一年免征农业税,实现农民合同内“零”负担,调动农民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同时,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县乡公路、农网改造、水利设施、农村生态建设步伐,积极实施农村改水改厕、基本农田保护和土地整理项目。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累计投资3.8亿元的8座保护耕地5万亩以上的圩堤,去年全面竣工验收;累计投入8.38亿元完成235万亩中低产田改造,实现项目实施区农民年均人平增收373元。

  农业产业化经营 加大

  上饶把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大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增长点来抓。充分利用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良的优势,做好山水文章,按照在山上办“绿色银行”、山下建“优质粮仓”、水中搞“特色养殖”,不断延伸农产品加工链,引进、培育和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发挥政府投资对农业的扶持力度,积极引导多种渠道和多种经济成分的资金投资农业领域,努力建立“企业和农户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政府投入为导向”的投资新机制,力促主要农产品实现规模化、基地化、区域化发展。目前,全市已初步形成三水产业、优质果业、瓜菜、畜禽、绿色食品、毛竹等六大农业主导产业。

  去年,全市共签订农业招商引资项目合同115个,合同引资总额12.24亿元,实际到位资金8.7亿元。全市各类农业企业超过2000家,带动农户35万户。

  该市还创新构筑龙头、基地、农民三位一体的产业链接机制,引导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民建立更加紧密的利益连接机制,形成“龙头围着市场转、农民围着龙头干”的产业化格局。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全市新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组织、协会100多个,吸纳从业人员10多万人,既有效解决了农产品流通问题,又吸纳了农民就业。农民林远泉成立的远泉种植有限公司,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承包荒山建起1.5万亩的花卉苗木基地,他也由此成为全省的“苗木大王”,吸引600余户农户为公司培育苗木,每年为当地及附近农民增收180万元,户均增收3000元。

  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德兴市百勤异VC钠有限公司是目前全球最大的异VC钠(酸)生产厂家,公司在德兴产粮区建起3万亩绿色大米与优质稻基地,与农民签订定单,带动农户1.35万户。仅此一项,使基地农户年户均增收近200元。

  小城镇建设步伐 加快

  减少农民,是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之策,为此,上饶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以城市化的理念和总体定位,抓好村镇建设规划,优化区域城镇布局,提高乡镇的集聚度、首位度和联系度,打造“环境整洁优美、思想道德良好、公共服务配套、人与自然和谐”的新农村。一批历史、文化、生态、经济特色乡镇、强镇各领风骚,扬优成势,集势成群,形成了“一村一品、一县一业”的发展格局。

  随着“世界稻作起源地”万年、“红芽芋之乡”紫溪、“全国历史文化名村”理坑等特色县、乡、村的涌现,一批批全国乃至全世界扬名的“单打冠军”,吸引了人流、资金流的竞相涌入,拓宽了农民增收平台。

  该市还围绕农村劳动力转移,发展打工经济,促进农民增收。在全省率先启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让外出务工农民有一技之长。截至目前,全市建立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9个,引导性培训4.5万人,技能性培训2.6万人,并编发上饶市外出务工人员须知1.2万份,培训后的农民在江苏、浙江等地找到就业岗位。去年,全市外出务工人员近百万人。

  《华东新闻》 (2005年03月31日 第四版)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缤 纷 专 题
春意融融
绿色春天身临其境
水蓝幸福
海螺爱情精彩图片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