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磅礴长卷封存东京梦华” 系列 之 二 圣旨管不了占道经营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31日06:36 河南报业网-大河报

  开封艺术博物馆馆长韩顺发是研究《清明上河图》的知名专家,他看这幅名画的习惯和一般人不一样,是拿着放大镜看。记者前去采访他的时候,韩馆长正坐在一幅放大几倍的《清明上河图》前,专心致志地看那座巍峨的城门楼。这座城门楼到底是东京的哪座门,历来争议很大,有认为是东水门南边的上善门,有认为是内城的东角子门。韩顺发说,这城门楼他已经看了三天,发现上面小小的匾额上有两个字。

  接过放大镜仔细查看,记者果然看到两个小字,一个似乎是繁体的“门”字,另一个则模糊不清。一幅内容复杂的5米长卷,竟然细致到如此程度,不能不让人倍感惊奇。

  韩顺发说,《清明上河图》气势磅礴、场面宏大,但又生动真实,刻画入微,可谓“寸马豆人,须眉毕具”。盈寸大小的人物衣着不同,神态各异,个个栩栩如生,精彩传神。画面上船夫们于汴河激流中紧张劳作,士大夫们在大街上闲暇自得,士农工商各色人等一一勾画得惟妙惟肖,其间充满戏剧性的情节冲突,真实自然,令人“恍然如入汴京”。

  经开封几位经常用放大镜看《清明上河图》的专家一番指点,记者从这千古名画上看出了更多的东西。

  横跨汴河、宛如飞虹的木质拱桥,是画面的中心之一。桥下汴水激流,桥上行人如潮,但桥头搭有凉棚多处,还有大型的遮阳伞,棚伞之下,各种摊贩正在贩卖货物。两个小贩跑到路中间人流中拉客,他们同时看上了一个“客官”,各自一手拉人,一手指点自己的摊点,弄得那位“客官”身子向东,脸向西,很是尴尬。一个挑夫从旁边经过,边走边扭头看这场热闹,整个场面生动自然。

  河南大学教授程民生说,在宋朝,这不叫占道经营,叫“侵街”,当时很普遍,朝廷曾专门下圣旨,明文规定不准在京城的河桥上摆摊设点,以免妨碍车马通行。从《清明上河图》上看,这道圣旨并没有起多大作用。别说一般的河桥了,皇宫宣德门外有个巨大的广场,相当于今天的天安门广场,照样常有小贩摆地摊。朝廷也曾下圣旨禁止,却也屡禁不绝。

  北宋的汴京怎么了?至高无上的皇帝老儿竟然拿小商小贩没办法?破墙开店开千年先河

  《清明上河图》的画面在进城后的第一个十字街头戛然而止,“东京梦华”还未展现十分之一,但我们已经能感受到东京汴梁当年的繁盛:各式各样的建筑星罗棋布,酒楼饭店布满街道两旁,勾栏瓦肆等娱乐场所鳞次栉比,手工业作坊和旅馆客栈毗邻成片……研究中国城市史的学者常说,这样的东京足以让他们感到震撼,因为以前中国的城市,从未出现过这样的市容市貌。

  与隋唐等前代都城相比,北宋的东京汴梁的确大为不同,那时候的开封,让中国人第一次知道什么叫门面房。

  以前的都城实行坊、市分离制度,坊就是居住区,市则是商业区,在坊里是不准许做生意的,买东西都要到市里去。用河南大学教授程民生的话说,现代人若生活在这样的城市里会特别别扭,让孩子去打瓶酱油都不放心。

  唐都长安有108坊,东、西两市,东、西两市各有两个坊大小,全城的商业区非常狭小。每个坊、市各有围墙和大门,专门有人把守,到了晚上一阵鼓响过后,就要关门禁止居民出入。翻墙出入是违法行为,要受杖刑。这样就形成了大城里面套小城的格局,是一种为军事而生的封建堡垒式的封闭型城市。

  东京汴梁是个无险可守的平原城市,在传统观念里并不是建都的好地方。由漕运中心演变为经济中心,再演变为政治中心,东京汴梁的“天性”与长安不同。后周世宗扩建都城、拓宽街道时,临街的坊墙已被拆掉,允许百姓临街修盖凉棚、楼阁,实际上就是准许面街而居、临街开店。由于开封仓储不足,周世宗还下诏允许在汴河上设立邸店,正式在传统的坊市制度上打开了第一个缺口。到宋朝,巨大的商业力量按捺不住地冲破所有的坊墙,使坊、市分离的城市格局迅即崩溃,商业交易区迅速蔓延到全城的各个角落,开封成为一个敞开型的封建商业城市。宋仁宗景祐年间,朝廷正式下令:只要缴税,可以到处开设店铺。

  与长安相比,开封城的市容市貌迥然不同。没有了高高的坊墙,道路两旁店铺林立,高大豪华的彩楼欢门比比皆是,最牛的是金铺、银铺,“屋宇雄壮,门面广阔,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动即上万,骇人闻见”。马行街、牛行街、汴河两岸都是繁华的商业街。州桥以东到宋门,主要是鱼市、肉市、金银铺、温州漆器铺的天下。州桥以西,则主要是珠子铺、妓馆等。而州桥以南的御街两旁,酒楼、饭店、香药铺、果子铺以及纺织、印刷手工业作坊相互交错,直到外城城门——南熏门;皇帝威望所系的御街,出现大量传统观念中被认为是十分低贱的商业店铺,这是一个具有标志性的变化,商业的价值被社会广泛认可。而宋朝朝廷也出台了新政策,准许商人可以参加科举考试。

  “欲得富,卖酒醋。”开封人,包括很多读书人、官员都被这次开店设铺的“商业浪潮”席卷,那架势,大概跟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有几分相像。到宋神宗元丰年间,东京汴梁的工商业者有1.5万多家。而“京城资产百万者至多,十万以上,比比皆是”。

  商业的繁荣,使新的行业不断出现,从隋唐的170多行发展到400多行。新行业中引人注目的有“牙粉行”,出售中草药配制的揩齿粉,宋代的开封人每天是用揩齿粉清洁口腔的。还有“香水行”,就是澡堂,这个行业也被外国人看成古代中国人讲究卫生的标志,那时候的欧洲人可是不怎么洗澡的。

  河南大学教授周宝珠先生倾注半生精力研究《清明上河图》。记者在开封采访期间,因周先生有病在身,很遗憾没能采访到他。但在周先生的《<清明上河图>与清明上河学》一书中,记者看到了这样的论断:中国近代型城市的市容市貌,从宋代开始形成,东京是中国古代最早形成的敞开型城市,这也证实商品经济在宋代有了突破性的发展。皇帝为何管不了小贩?

  如今开封的夜市全国有名,西司广场、鼓楼广场一到入夜时分就灯火通明,不少郑州人专门开着车来这儿吃小吃。记者去吃夜市时,有开封朋友开玩笑说,夜市都是让你们郑州人吃贵了。

  其实夜市本来就是宋朝开封人的发明。当初夜市的出现可是件很了不起的事,北宋以前和宋初都实行夜禁,鼓一敲大家都要睡觉,大街上不允许再有行人。但城市居民与农民不同,他们不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行业多种多样,忙与闲的时间也各自不同。有了合适的生长土壤,夜市的出现不可遏止。顺应民意,赵匡胤于公元965年下令允许开夜市。从此东京不再有唐朝长安那样寂静的夜晚,而代之以繁荣的夜市。御街州桥、朱雀门、龙津桥的市场,“至夜尤盛”,马行街夜市更厉害,一般三更结束,五更又开张。据记载,不论风雪阴雨,这些夜市都照常营业。

  不但夜市盛行于东京,现在仍具有生命力的庙会经济也兴起于宋朝。寺院自古是清净之地,但东京汴梁著名的大相国寺却是个例外。相国寺处于御街和汴河相交处的黄金地带,寺院中间院子两侧的房子可容万人,在人口密集的东京,这样的地方太难得了,商人们把这里当作巨大的全国性交易市场,每月初一、十五和逢八,开放五次,“伎巧百工列肆,罔有不集,四方珍异之物,悉萃其间”,简直就是在举办商品博览会。开封城其他寺院的庙会活动,祀神之后,顿成集市。

  走出了坊市的围墙,东京的商业力量不再习惯于缩手缩脚,而是蓬蓬勃勃地将手脚舒展开来。但这一来也产生了不少问题,比如占道经营。宋朝前期的真宗时,东京街道两旁的“侵街”现象就日益严重,商贩摊点到处拥挤不堪,河桥之上也被摊贩占据,有的甚至盖起了店铺,严重影响了公共交通。

  为了解决“侵街”问题,北宋朝廷不但下了圣旨,还付诸法律,并制定了一套管理措施。宋律规定,有侵街行为的,要打七十大板,官府在街道两旁立“表木”作标志,侵占街道者,严加拆除。但从《清明上河图》看,到北宋晚期,占道经营的现象仍很普遍。皇上的圣旨和官府的大棒,似乎都没有解决问题。是什么原因?史书并没有明载,但推想起来,大约是因为小商小贩人数众多,打起“游击战”来,官府难以应付;而官府没有诸如创建卫生城之类的压力,也不存在诸如执法局之类的专门机构,所以此项工作执行不力。这算是记者的臆测了,但还有一个原因却是实在的。

  东京汴梁是中国历史上最平民化的国都,宋朝皇帝大多比较宽容仁厚,很能体谅百姓。皇室的园囿金明池,在节日的时候,百姓可以随意进出。北宋9个皇帝,宋太宗名声不是很好,但他也可以说是一位仁厚的皇帝。他曾想扩建皇宫,“指挥部”都成立了,但周围居民都不愿意搬迁,太宗叹口气,放弃了让自己舒服、令大家难受的拆迁。有人向太宗报告说,运皇粮的纲船发现船工水手夹带私货,到汴京贩卖。太宗说,只要不过分,这样的事不要管。此话一出,后来就成了北宋的不成文法,给船工水手留下一条生活出路,使他们安心纲运。神宗时,有官员开始严查纲船夹带问题,结果船工无利,生活困难,不仅不愿意干,还盗食官米。朝廷不得已,又恢复了旧法。

  东京最繁盛时约有150万人口,是今天开封市区人口的三倍。其中为数不少的城市贫民是以摆地摊谋生的。对占道经营管而不禁绝,大约是要给这些人留一条生路,这是北宋朝廷宽仁的表现。消防队与出租驴

  那么多的占道经营,让人有点怀疑东京汴梁的城市管理水平。但专家说,其实宋代开封的城市管理、公共设施、社会服务,是当时世界上最好的。

  东京城内人口稠密,大街小巷屋宇相连,一旦发生火灾,极易酿成惨剧。因此世界上最早的消防队——“军巡铺”在这座繁华的城市应运而生。

  历史上东京曾发生40多次大火。神宗元丰八年,朝廷在铁塔所在的开宝寺科考,一日烈火突发,顷刻间蔓延成火海,多名考官和大多数考生丧生。火灾过后偏巧高中状元的名叫焦蹈,于是民谣说:“不因开宝火,安得状元焦。”而最严重的一次火灾,曾焚毁房屋5000多间,损失惨重。

  频繁发生的火灾,使朝廷对消防极为重视,处置问题十分严厉。包公做开封府尹时,一次巷道着火,扑救紧急。有一个无赖想借机调戏包公,问包公是在甜水巷取水还是在苦水巷取水。包公不容二话,喝令斩其首级。

  为了防火,东京建立了专门的灭火机构和组织,在宋朝后期,这种机构定名为“军巡铺”。北宋末年,东京城内每300米设一军巡铺屋,每屋有铺员5名。他们的任务是夜间巡逻,望火警。另外,在城区的重要区域,设立了永久望火楼,楼下建房屋,常驻兵100多人,并配备了各种灭火工具。灭火工具有水桶、洒子、麻搭、火叉、大绳、斧锯、梯子等,还有一种叫云梯的消防车,由攻城的战车演变而来,用来扑救三四层楼房的火险。

  宋朝中后期,东京城供、排水系统及公厕系统等城市公共设施都已较为完善,还出现了类似今天出租车公司的交通工具出租行业。

  这个城市约150万人口,50多平方公里,堪称庞大,并且京城流动人口多,常住这里的外地读书人就有数万。人们出门办事,不像现代人可以乘坐“2路公共汽车”,当时东京城内最流行的交通工具为车船驴马,但如果大多数市民都养驴养马,是件很麻烦的事。在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汴京,有商机就有投资者,于是租借车马船轿行业逐渐兴盛起来。

  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在东京城内,平日上街办事,路途稍远,就可以找个代步的工具,租头驴或租匹马。鞍子都是配好的,价钱也不贵,不过百把钱。在东京,稍有身份的人出出进进都喜欢租匹马骑,这俨然成为东京的一大风尚。有位叫孙良孺的军巡判官,家境并不富裕,养不起马,可大小也算是个官,架子放不下,每次外出,都要租匹马装点门面。甚至连押送死囚去闹市问斩这类公事,他也要租马乘骑。

  若是女顾客,则可租用牛拉车,这种车子车厢前后都装有栏杆,走动起来很是平稳安全,适合老人、妇女乘坐。

  有专家说,直到20世纪40年代,中国城市市民的生活水准也没有超过北宋的东京汴梁,看来这话也许有几分道理。八百多年前的开封人日子过得的确不错,经济繁荣,社会气氛宽松和谐。但汴京绝代繁华的背后,有一条河流的身影。如果说开封是当时中国的心脏,那汴河就是当时中国的大动脉。

  (未完待续)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缤 纷 专 题
春意融融
绿色春天身临其境
水蓝幸福
海螺爱情精彩图片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