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相信农民的创新能力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31日09:18 南方都市报

  虚拟@现实之十年砍柴专栏

  近日,山西万荣农民王衡凭借“地下工程水害防治新技术”获得了2004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只有小学文化的他成为第一个获得国家科技大奖的农民。

  我第一次知道万荣这个普通的晋南农业县,是因为一个段子。说某位高级领导来万荣视察,去参观一个乡镇企业。小企业的厂长向领导递了一张名片,上书:“山西省委万荣县,某乡某村某某厂,支部书记兼厂长:牛二旦。”领导看毕大笑。这个段子流传到大江南北,万荣也因此很有知名度。

  这位万荣农民的冷幽默丝毫不亚于前阵炒得火热的电影《天下无贼》中的葛优式幽默,如:“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等等。而上面的段子只是万荣农民自己创造的千万个段子中的一个,有人说从农业学大寨开始,万荣人就爱编一些雅俗共赏的段子,而且段子最后的包袱设计得很绝,往往让人听后忍俊不禁。万荣人在并不富裕的生活中靠编段子自娱自乐甚至自嘲。

  有一位在《人民日报》供职的万荣籍新闻前辈,给我分析了万荣人的性格特点。他说万荣人凡事都爱琢磨,而且较真,又比较乐天,因此常能说出比较有意思的话,干出有意思的事情。他举了个例子,好些年前万荣县政府领导在大会上宣布,本县已经实现了村村通柏油马路。一个农民听说后,硬是带着干粮骑着单车,花了两个多月,跑遍了该县所有的村,然后去找县长说:你没有骗我们,我每个村都去看了,确实都有了柏油马路。

  王衡这位只有小学文化的农民获得国家科技大奖,也引起了媒体的关注,挖掘这位非常了不起的农民身上的故事。能编段子和获得国家大奖有联系吗?我认为二者有联系,这两件事都说明一个道理:勤思考、爱琢磨、有韧劲的万荣农民,有出色的创新能力。王衡13岁辍学在家,可他不甘心这样平平淡淡过下去,脑子里总有些“非分之想”,他说自己最初对矿水害的关注纯粹出于好奇。上世纪80年代他出差去外地,了解到因为矿水害导致六万工人下岗。面对这个多少专家都没有攻克的难题,一个农民却“不知天高地厚”地折腾这个课题,经过无数的失败终于搞出了大名堂——王衡这劲头和那个骑单车去核实是否村村通柏油马路的农民,是典型的“万荣特产”。

  万荣农民的故事告诉我们,不要小瞧农民的创新能力。中国大多数农民,因为贫穷的原因,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也许他们不具备丰富的书本知识,但是不能因此说他们没有智慧。只要不束缚他们的手脚,给他们适当的土壤、适当的温度,这些草根阶层的智慧就会生根发芽,结出让人惊奇的丰硕果实。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万荣农民和其他中国农民一样,不能左右自己的命运,自己的生活必须受别人的摆布,因此过着贫穷、闭塞、单调的生活。但不能据此说他们愚蠢、懒惰,在乏味的穷日子里面,他们只有编无数好玩的段子,来闪烁他们那些智慧的火花。东北黑土地的农民,能有那么多叫人击节感叹的俏皮话,也是因为他们有不愿意自然消亡的创新能力。

  历朝历代的统治者,不需要告诉农民怎样去生活,去致富。只要不给他们戴上紧箍咒,农民们自己知道怎样过活、怎样折腾,怎样自我管理。他们以编段子的智慧去从事别的事情,干出王衡这样的成就有什么可奇怪的?仔细回想一下改革开放以来,真正给农村带来实惠的措施,有多少是农民自己创造的?安徽凤阳农村土地承包,苏南蓬勃发展的乡镇企业,温州农民形成完备的产业链并将产品出口到五大洲……

  万荣农民只是中国农民的一个缩影,“食肉者”不要以为自己比他们高明多少,相信农民兄弟的创新能力吧。

  本期专栏作者

  刘洪波:《长江日报》评论员十年砍柴:《法制日报》记者

  本版言论仅代表作者观点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缤 纷 专 题
春意融融
绿色春天身临其境
水蓝幸福
海螺爱情精彩图片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