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国民党大陆参访团抵达北京 昨拜谒中山陵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31日10:52 燕赵晚报

  新华社北京3月30日电(记者陈斌华张勇)中国国民党副主席江丙坤率领的中国国民党大陆参访团30日下午抵达北京,开始该团此次“缅怀之旅”、“经贸之旅”的最后一站行程。

  这是56年来首个抵达北京的中国国民党代表团。江丙坤在首都机场表示,饮水思源,参访团此行将拜谒香山碧云寺孙中山先生衣冠冢,向中国国民党总理孙中山先生致敬。另外,参访团将与大陆有关部门就两岸经贸交流等议题交换意见。

  他说,老百姓要的就是安居乐业,两岸的紧张局势不是台湾人民所愿意看到的。通过两岸经贸交流,可以降低两岸的紧张局势,化解和减少危机,这是两岸人民所愿意看到的。

  中共中央台湾工作办公室副主任李炳才、中共北京市委副书记龙新民和北京市台商代表等前往机场迎接江丙坤一行。

  中国国民党大陆参访团于28日下午抵达广州,开始在大陆的参访行程。连日来,参访团先后拜谒了广州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和南京中山陵,向那些为革命牺牲的先烈们致敬致祭。参访团还会见了当地台商,听取了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新华社南京3月30日电(记者石永红)由中国国民党副主席江丙坤率领的中国国民党大陆参访团30日上午赴南京中山陵谒陵。这是56年来中国国民党首次以党的名义委派代表团拜谒中山陵。

  位于南京东郊紫金山麓的中山陵庄严肃穆。30日上午8时40分,江丙坤一行30多人抵达中山陵。陵园广场牌坊上刻有孙中山先生手书的“博爱”二字。中国国民党参访团成员在博爱广场合影留念,随后拾级而上,走过陵门,走过刻有“中国国民党葬总理孙先生于此”的石碑碑亭,走向祭堂。

  中山陵四周青山巍巍,松苍柏翠,1925年,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在北京逝世,1929年葬于中山陵。

  上午9时,参访团成员在中山陵祭堂内举行谒陵典礼。江丙坤率全体参访团成员肃立,参访团成员向孙中山先生坐像敬献花篮,并由主持人南京市台湾同胞投资企业协会副会长海中天宣读《敬谒中山陵祭告总理文》:“中国国民党副主席江丙坤奉派率同代表团,敬谒中山陵,纪念总理逝世八十年,谨代表主席连战暨全体党员,致祭于总理灵前。”祭文中列举了孙中山先生思想维新,倡导革命,推翻帝制,建立共和,扫除军阀,力抗强权,协和南北等革命伟绩。祭文最后提到:“国家建设,遗志未竟,天下为公,世界大同。怀我总理,万世景从。伏祈灵鉴。”随后,参访团成员向孙中山先生坐像行三鞠躬礼,并默哀一分钟,然后进入墓室凭吊。

  谒陵结束后,江丙坤对记者说:“在春暖花开、风和日丽的日子里,代表中国国民党向孙中山先生致祭、致敬,心情无限激动,深切感念。我第一次在宏伟的中山陵亲眼看到了中山先生手书的‘博爱’、‘天下为公’、‘民族、民生、民权’,内心十分感动。中山先生以博爱精神,毕生追求统一、民主、富强,两岸人民都应以中山先生为师,共创两岸双赢局面。”

  江丙坤还表示,希望通过此次赴大陆参观访问,了解台商意见,反映台湾老百姓心声。台湾的经济繁荣与大陆息息相关,要促进两岸经贸发展,近期尤其要推进两岸三通的进展。

  中国国民党参访团在中山陵受到南京市民及游人的欢迎,江丙坤等参访团成员也挥手向游人表示感谢。

  参访团成员杨琼璎表示:“以前曾拜谒过中山陵,但这次意义不同,特别激动。”参访团成员沈庆京特意要在中山陵前留影,他说:“我是在1岁的时候,由母亲抱着在中山陵留过影,已经58年了。”

  谒陵结束后,中国国民党参访团赴中国近代史遗址博物馆(原国民政府总统府)及南京江宁银杏湖高尔夫球场参观。新闻背景中山陵

  中山陵位于南京东郊钟山风景区内,伟大的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的遗体安放在这里。肃穆庄严的中山陵以其历史意义、文化价值和优美的景致成为海内外华人争相瞻仰的地方。

  中山陵前临平川,后依青山,呈警钟型。陵墓建筑全部覆盖蓝色琉璃瓦,牌坊、陵门、碑亭、祭堂和墓室建筑在一条中轴线上,以宽阔的花岗石台阶连接,紧凑完整,蔚为壮观。

  陵墓祭堂内刻有孙中山手书的《建国大纲》,正中是孙中山坐姿雕像,墓室里陈放着孙中山卧式雕像。中山陵结合山峦地势,突出天然屏障,以大片绿茵、宽阔石阶把孤立的小建筑联成整体,苍松翠柏,漫山碧绿,既有时代气息,又蕴民族风格,是中国近代大型群体建筑的杰作。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病逝。遵照孙中山先生生前归葬南京东郊钟山之遗愿,当时的南京国民政府决定建造中山陵。1929年春,陵墓主体工程完工,同年6月1日举行了隆重的奉安大典。

  中山陵园历尽沧桑,在日本侵华战争期间,许多景点建筑毁于炮火之中。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高度重视对中山陵的保护,曾特地从湖南运来2万株杉树和梧桐树,种植在陵墓四周。1961年,中山陵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66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00周年,中央人民政府拨专款将中山陵陵门、碑亭、祭堂顶上的琉璃瓦进行了更换,祭堂和墓室的铜门也全部修整如新。1986年,国家再次拨专款修葺中山陵灵堂、碑亭和牌坊,并修复了陵墓附近的藏经楼主楼,作为孙中山纪念馆。

  近年来,正气亭、永丰社、永慕庐、议政亭、仰止亭、音乐台、流徽榭、行健亭、航空烈士公墓等中山陵内的多处附属建筑均修葺一新。目前,中山陵园林海苍茫,花团锦簇,林木总面积达3000多公顷。(新华社南京3月30日电)就促进两岸经贸等领域交流与合作中共中央台办与国民党参访团会谈

  新华社北京3月30日电(记者陈斌华张勇)中共中央台湾工作办公室主任陈云林和有关部门代表,与中国国民党副主席江丙坤率领的中国国民党参访团,就促进两岸经贸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30日晚上在钓鱼台国宾馆进行了会谈。中共中央台办副主任李炳才和农业部、商务部、海关总署、质检总局、民航总局的代表,国民党参访团部分成员参加了会谈。

  陈云林表示,大力促进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是我们的一贯主张。加强两岸经济合作,密切两岸经济关系,符合两岸同胞的共同福祉,也有利于台湾经济发展。在两岸同胞的共同努力下,两岸经贸关系持续发展,已成为台海地区和平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两岸同胞骨肉相亲、血脉相连,应该携手努力,创造两岸关系改善与发展的光明前景。

  江丙坤表示,两岸经贸互惠有助于缓和两岸严峻形势,化解对立,合乎双方人民的期待,也利于提升台湾经济的竞争力,两岸应务实地加强经贸交流与民间往来。

  会谈中,双方就加强两岸经贸等领域交流与合作,广泛交换了看法,取得如下初步成果:

  ———尽快推动实现两岸客运包机“节日化”、“常态化”,增加航点,扩大搭载对象,以满足广大台商、台生和两岸航空公司的要求。中共中央台办欢迎国民党继续前来磋商并积极促成台湾有关部门同意派出民间行业组织前来协商,获得具体成果。两岸货运包机,关系在大陆投资的电子信息类等台资企业的实际利益。可推动两岸有关民间行业组织,本着“共同参与、合作经营、利益共享、互惠双赢”的原则,交换意见。

  ———加强两岸农业合作。大陆方面欢迎台湾农民到福建、海南、山东、黑龙江、陕西等地的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及其他地方创业发展,为他们提供实实在在的支持和帮助,依法保护他们的正当权益。

  ———解决台湾农产品在大陆销售问题,关系到广大台湾农民特别是中南部果农、菜农等的切身利益,应尽快推动解决。大陆方面正在拟定解决这一问题所涉及的通关、检验检疫、物流等优惠政策和便利措施。欢迎国民党继续前来磋商并积极促成台湾有关部门同意派出农业民间团组与大陆有关民间行业组织充分协商,尽快就台湾农产品在大陆销售的相关问题作出安排。

  ———恢复对台输出渔工劳务合作业务,是台湾渔业界的迫切要求。应推动两岸民间行业组织,尽快就渔工人身意外和医疗保险、渔工风险保证金、渔工工资水平、渔工投诉制度、转船制度、双方通报机制、双方分别指定经营公司和使用统一合同文本及大陆渔工上岸休息场所等问题,进行协商,作出安排。

  ———鼓励和推动两岸金融、保险、运输、医疗等服务业的合作,加强两岸信息产业标准的研究和制定,促进两岸经济合作深入发展。

  ———大陆方面已制定、实施了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及其实施细则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依法保护台湾同胞在大陆投资的正当权益。赞成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商谈并签订保护台商投资权益的民间性协议。

  ———促进两岸县市之间、乡镇之间对口交流,建立相对稳定、长期的交流机制,加强区域合作,增进往来,相互帮助,共同发展。

  ———通过适当民间渠道磋商,促成早日实现两岸媒体互派记者常驻,促进两岸新闻交流。

  ———实施台湾学生与大陆学生同等收费标准、设立台湾大学生奖学金的办法,大陆有关方面正抓紧研拟,争取及早实施。

  ———大陆方面了解台湾旅游业者期待大陆居民赴台旅游的愿望,正在积极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同时,希望台湾方面为实现这一目标创造必要的条件。

  ———大陆方面在既有基础上,进一步研拟台湾同胞往来大陆的便利措施。

  ———推动两岸共同打击犯罪。

  中共中央台办表示,希望台湾当局早日取消限制两岸经贸文化交流与人员往来的做法,以利于两岸关系发展。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缤 纷 专 题
春意融融
绿色春天身临其境
水蓝幸福
海螺爱情精彩图片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