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坚持社会主义生产目的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31日14:58 人民网

  熊自干

  [提要]

  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满足整个社会经常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是以人为本。而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是保证最大限度的资本主义利润,是以资为本。改革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方针十分正确,但却发生了另一种倾向,不顾社会问题,片面追求GDP,以至在一定范围、一定程度上背离了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实际变成以资为本了。提出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正是总结这个经验教训,全面贯彻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人为本生产目的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总结经验

  人的认识是在曲折中前进的,受实践的局限往往容易产生片面性。过去我们曾脱离生产力发展水平追求生产关系的一大二公,脱离物质基础追求不切实际的社会公平。改革当中总结这个教训,强调了现阶段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确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为此进行改革开放,实行市场经济体制,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引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资金。但这些都是为了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首先是为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作为人民主体的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此也就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四项基本原则中的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在经济上最重要的就是坚持社会主义生产目的。

  坚持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决定性因素,是社会主义经济同资本主义经济的重要区别之一,甚至可说是主要区别。因为决定经济制度性质的生产资料所有制,最终要反映、落实到分配上,反映、落实到生产目的上。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是保证最大限度的资本主义利润。剩余价值规律在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生活中是起主导作用的基本经济规律,为剩余价值而生产是资本主义生产的根本宗旨。正如马克思所说“生产剩余价值或赚钱,是这个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而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是“保证最大限度地满足整个社会经常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这是斯大林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中提出的经典论断。斯大林虽有错误。但他在继承列宁的事业,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也有重大贡献,提出包括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在内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就是其中之一。我们要克服形而上学的观念,决不能把婴儿连洗澡水一齐拨掉。坚持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内容。我们要大讲坚持社会主义生产目的。

  从生产目的角度讲,资本主义经济就是以资为本的经济,就是在资本家主宰下,在雇佣劳动基础上,为最大限度的资本主义利润、为资本的不断扩张,也是为经济不断扩张而生产的经济。它必然会产生两极分化,人和社会都畸形发展,在阶级对立和斗争中陷入不可调和的危机。而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为最大限度地满足整个社会经常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的经济,也就是以人(民)为本的经济,是走共同富裕道路,为人和社会全面和谐发展服务的经济。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虽然也包括资本主义性质的私营和外资经济,私营企业主和外商也要有合理的利润,但它是受人民民主专政国家制约的,社会主义政府要引导其有利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以就整个基本经济制度来说,就整个社会生产来说,总体上是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为最大限度满足整个社会经常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而生产的,是为保障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生产的经济,就是以人为本的经济。这一点党的八大党章就讲过,说“党的一切工作的根本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需要。”正如胡锦涛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所强调的:“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全部奋斗的最高目的。”

  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表述,至少包括三个方面的内涵。一是既指物质又指文化,即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这一点规定了社会主义社会应当全面、协调地发展。二是为整个社会、最大限度的需要,即不是为少数剥削者的需要,而是要保证全体人民首先是人民的主体劳动者的需要。这反映了社会主义的公平要求,反映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共同富裕的本质。三是要满足经常增长的需要,即持续地满足。这一点要求持续发展,不仅只是为眼前还要考虑长远发展的需要。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人们的认识总是要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反复比较才逐步接近真理的。邓小平在党的第12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的开幕词中总结我们党的历史经验时,指出了我们党的认识也是遵循这个规律的。他说,我国七大以前的民主革命和八大以后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两个时期,都是经历了20多年的曲折发展,才教育全党总结了经验教训,从而认识和掌握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20多年很可能是实践、认识的一个循环。现在又经历了20多年的改革实践,胡锦涛总书记适时地号召我们,弘扬求真务实精神,不断求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之真,求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之真,求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之真,求共产党执政规律之真,今天有必要也有条件从总结经验中加深对改革客观规律的认识了。

  正如胡锦涛同志所指出的:“理论创新必须以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为前提。否则就会迷失方向”。回顾改革开放,我们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引进外国资金确实卓有成效,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和社会主义物质基础。这必须充分肯定。但是由于主要纠正“左”的僵化,又产生了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的趋势,很少讲社会主义经济同资本主义经济的区别,很少讲社会主义生产目的了。以至错误观点泛滥,产生了照搬西方的新教条,其结果就背离了社会主义改革的初衷,背离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基,背离了社会主义道路。

  这首先表现在对占人口和地域大多数的农村和中西部、东北部的财政投入偏少,使本来就存在的城乡和地区差别越来越大。

  更为突出的表现是,片面理解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必须坚持,问题在“片面理解”),把发展片面理解为单纯的经济增长,不讲社会主义生产目的,不讲为什么人,不顾社会问题,甚至牺牲公平追求GDP。又把经济增长片面归功于资金,尤其归功于外资(资金投入固然对经济增长有重要作用,但创造价值的是广大从事物质生产的直接生产劳动者),从而只讲资本权益,不讲劳权,甚至牺牲直接生产劳动者的利益。对比一下,在人口中比例很小的私营企业主有各种形式的维权组织,并且他们进入各级人大、政协和工商联的代表比例很大,而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却是唯一没有维权组织的阶层。加上把党和政府的职能片面理解为抓经济,一些地方政府和媒体牢牢盯着资本,盯着最耀眼的经济“精英”、财富“英雄”,仿佛占有财富的人就是财富的创造者,而经济活动主体、价值创造者、社会主义国家的主人翁劳动者,却被贬为只是为资本增值服务、为猎取最大限度利润(剩余价值)的劳动力“资源”(就经济发展讲,不是说它不是资源,问题在更首先是社会主义经济的主人),尤其把农民看作包袱,即使考虑农民需求,也只被看作为GDP服务的经济增长点的“棋子”,有些甚至为了招商引资“创政绩”,政策向资方倾斜,压低工人工资、劳保,有些干部在劳资冲突中偏袒资方,有些甚至与不法资本家勾结欺压工人,甚至到草菅人命的地步。这方面,媒体有大量揭露,就不必赘述了。这些实际上是滑向了“以资为本”,把社会主义生产目的蜕变为资本主义生产目的了。

  上述表现造成的后果,是一方面经济高速发展,另一方面却是社会发展严重失衡,工农差距、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和阶层之间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大量失业,劳动保护、社会保障、医疗保健、义务教育倒退,许多工人因职业伤害致死致残,许多农民因享受不到义务教育和医疗保障致贫致死,生态环境严重恶化,阶层之间贫富差距悬殊世界少见,少数富豪挥霍无度,大批劳动者沦为弱势群体被抛到了社会最底层,部分人还面临生存权问题。这与社会主义的公平追求,与社会主义的共同富裕本质背道而驰,呈现出资本主义国家早期的畸形发展景象。从而导致社会矛盾空前激化,党的执政地位面临威胁。

  当然必须肯定,现阶段必须鼓励、支持和引导资本主义经济成份的发展,保障私营企业主的经济和政治权益,但是必须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就整个社会生产讲,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生产目的,依靠广大劳动群众。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在十六届三中全会和四中全会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正是弘扬求真务实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总结改革中的经验教训,落实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全面贯彻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保证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历史任务完成的指导方针。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认真学习,拨乱返正,正本清源,坚决贯彻。(作者系长江水利委员会人才资源开发中心离休副教授)

  (文章仅供学术交流,文中包含的立场、观点纯属作者个人所持,不代表人民网立场)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缤 纷 专 题
春意融融
绿色春天身临其境
水蓝幸福
海螺爱情精彩图片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