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冬季已去 供暖仍是留在心头的痛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31日16:49 人民网

  王会军

  冬去春来,作为河北省会的石家庄,该市冬季供暖期已经结束,但关于供暖的话题却仍在继续。近期,不断有市民向记者反映,要为去冬今春供暖问题“讨个说法”,同时希望来年冬季暖气不再“冷”。记者也对石家庄的供暖企业和用户进行了深入采访,对该市的冬季供暖问题有几点自己的看法。众说纷纭话供暖

  这几年,石家庄的冬季一直被暖融融的气团笼罩着,供热企业、居民、官员,大家在思维上、生活上都已经习惯了这种“暖冬”。没曾想,去年12月中旬里的一场大雪,让所有的人们都感到措手不及,让石家庄人对大雪严寒有了刻骨铭心的感触。

  据气象部门资料显示,2004年,石家庄地区出现了有气象资料以来最寒冷的冬天。当时全市约3%的区域暖气不热了,室温平均在14°C以下。一时间,各方人士议论纷纷,一些媒体也争相报道。石家庄的供暖局面立刻显得严峻起来。

  居民:“您家的暖气热吗?屋里的温度有多高啊?”一时成为当时百姓见面时最流行的问候语。

  去年,家住高柱小区的梁大妈早早交了暖气费,后来暖气的涨价差,梁大妈也都如数交上了。刚开始,供暖情况还真不错,报纸上也是一片赞扬之声。可一场大雪后,梁大妈家再也没有暖和过。而为讨回交得“冤枉”钱,一些单位互相推脱,让投诉无门的梁大妈更加心寒。在梁大妈家中,记者摸了摸暖气片,温的。“一个冬天都是这样,人在屋里得穿羽绒服。”老人愤愤地说。

  而在这个小区,像梁大妈家这样的情况还有不少。在一位徐姓老人家里,刚进客厅就感觉温度很低。老人患有风湿病,行动不便,平时只在卧室待着,而卧室的暖气片也是温的。老人说,这样还算是好的呢,前段最冷的时候,暖气一点都不热。老人往收暖气费的部门打电话,“人家却说只管收钱不管暖气热不热。”

  供热企业:为整治大气污染,省会今年拆除了多台不符合标准的燃煤小锅炉,同时又新建小区、新增供热面积数百万平方米。这一增一减,导致了供热形势严峻,供需矛盾紧张。所以,石家庄的供热,目前处于“小马拉大车”的阶段,尽管多方努力,但供热缺口较大,很多地方室温还是达不到最低标准16℃。某供热企业负责人对记者说。

  环保局:拆除污染锅炉,是在对全市锅炉进行了充分摸底调查的基础上,逐家核实了是否在集中供热管网范围内、是否具备供热压力后,制定的拆除名单。对热力管网未能铺好的、集中供热范围达不到的、不具备供热能力的地方,均没有列入去年的拆除范围。

  在整个拆除锅炉专项行动中,环保部门深入拆炉单位调研达1500多次,市环保局和供热办仅各类协调会、调度会、座谈会就开了22次之多。为确保冬季供暖,对一些本已列入计划,但涉及较多居民供暖的锅炉,仍采取了暂时保留的措施。岳存义副局长给记者介绍了以上情况。

  乍听起来,供暖企业的解释让人理解、同情,毕竟是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事先估计不够、准备不充分,并不是不可原谅的。但仔细想一想,却不是这么一回事。为治理大气污染,做为省会的石家庄这两年确实破釜沉舟,拆除了很多小锅炉,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城市二级及好于二级的天数达到了280天。但这些锅炉,大部分是在去年夏天拆除的,距供暖期还数月有余,在这么长的一段时间里,供热企业就没有扑下身子,深入调研一下,摸一摸底,做到心里有数?随着近几年城市发展的加快,省会每年都要新建很多小区,但往年却没有因此而影响供暖,那今年的供暖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呢?

  记者注意到,在那场大雪后,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同志多次召开紧急调动会、到供热企业现场办公、对媒体报道作出明确批示、到居民区探望。记者还专门采访了一些专门人士,有人说:在供暖问题上,目前有一个很大的误区,一是供暖不足是拆锅炉导致的,如果不在集中供暖能力范围内,市里敢拆吗?这是起码的常识,没有任何一个领导会幼稚到这种程度。只有具备了冬季供暖能力,才可能列入拆除范围。二是今年供热缺口大,什么是“缺口”?凡集中供热的都签订了合同。供热公司只有在具备了供热能力的情况下才可能去签合同。三是按惯例,供热企业每年“十一”长假期间要停炉检修,去年也不例外。但据了解,岁末年初之际,供暖企业却连续发生锅炉故障,且恢复时间较长,这应该是造成“缺口”的重要原因吧,那么这属于政府的责任?还是企业的责任呢?还有人说:供热企业不能用各种理由搪塞市民和消费者,今天是治理污染拆除锅炉所致,明天是因为天气太冷,后天又是煤不好……,总有说不完的理由。但没听说哪个供热企业员工的高工资、高福利减少了,哪个供热企业倒闭了。

  市委、市政府对居民取暖问题一直高度重视。“我们既要蓝天,又要温暖,两者不可偏废。”这是市长臧胜业在听取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社会各界对政府工作报告意见座谈会上的表态。市委在春节后召开的第一次常委会上,就对热源热网项目建设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市委书记吴振华同志强调,为群众办实事是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重要内容。经研究确定,2005年集中供热事业将按照“搞好热源建设,增大供热能力,提高供热质量”的要求,根据《石家庄市集中供热事业发展规划》,重点实施9项建设工程,并确保在今年11月15日前建成投运。9项建设工程中,热源建设工程5项,热网建设工程4项。5项热源建设工程建成投入运行后,可新增工业供热能力300吨/小时,新增民用供热能力700吨/小时。4项热网建设项工程建成投入运行后,不仅可扩大管网的覆盖范围,提高管网的输送能力,有效保证供热质量,而且也为拆除小锅炉创造了条件。

  治理省会的大气污染,是顺民心、合民意的大好事。新建小区的增多,说明石家庄日新月异的发展。无论如何,这两点都不能成为今年供暖不足的理由和借口。增加供热能力,只是解决一个方面的矛盾,解决不了更深层次的问题。

  要用“市场的手”,而不是用“市长的手”解决问题

  记者认为,供热问题要用市场的手段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才是长久之道。

  该市供热办张彦春主任介绍,石家庄的供热系统市场化程度已走在了全国改革的前列,政府早已取消了供热企业的巨额补贴,政府只给企业优惠政策,石家庄市供热企业的自我生存能力较强,但企业的服务意识和质量还需改进。“供热企业应该是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追求经济效益是必要的,但出了问题,也不能把问题一推了之就算完事。”市民王先生说。

  市民黄先生对记者说:“在供热问题上,企业处于垄断地位并可借此向政府要到各种政策,而用户却处于弱势地位。供热是否开放投资体制吸引更多的投资者。”

  发生在该市冬季取暖出现的矛盾,从另一个方面讲,这也不是一件坏事。多年来深层的问题显现出来,会使我们的政府和企业更全面的了解实际情况,更全面的解决和思考问题。

  要学会用“市场的手”,而不是用“市长的手”来思考和解决问题。政府要下决心淡出供暖市场的主导地位,各级官员要学会用市场经济的思维方式考虑问题,解决问题。不然的话,政府的角色老是处于被动状态,吃力不讨好。按下葫芦起来瓢;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总不是长久之计。“亡羊补牢”不如“退而织网”,才是上上之策。

  要用法律来规范供需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供热企业与用户之间的关系,是市场经济中的两个主体的关系,应该通过运用市场经济的、法律的手段来调整和规范。政府该做的,是制定“游戏规则”,做好规划,做好监督。

  据记者了解,石家庄的供热企业只与热交换站签有供用热合同,而合同中却没有明确的供热标准。作为最终用户的居民,既没有和任何一家供热单位签订用热协议,又没有与热交换站签订的合同,一旦暖气不热,温度不达标,讨个说法都没依据,更没有地方说理。

  不用热也要收40%的供热费依据何在?

  供热法规不但要规范和保障用户的权利和义务,也要规范供热企业的权利和义务。二者的权利义务关系是对等的。但事实上对用户恶意欠费和供热企业达不到供热标准的现象缺少有效的措施。

  据石家庄市华电供热公司主管法律事务的李武卫介绍,在该企业的工作实际中,由于缺少专业法律、法规的支持,已严重的制约了供热企业的发展。我国尚未颁布全国性的热力法规,河北省和石家庄市也未能出台地方《供热管理办法》,面对大量的窃热和恶意欠费的行为,企业显得有些力不从心,被迫出现了一些不规范的收费行为。

  所以,记者认为,鉴于今冬供暖中暴露出的诸多问题,通过立法规范供暖势在必行,加快地方供暖立法工作,是当务之急。但企业的发展不应企图立足于立法,而应着眼于解决企业内部的问题。

  令人感到欣慰的是,今年石家庄市政府拟制定的10件地方法规中,《集中供热管理办法》首列其中,预计下一个供暖期开始时,《办法》应该能够出台。

  河北恒佳信律师事务所李慧臣律师认为,“热能”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带有更多的社会福利性。立法应在保证企业合法利益基础上,该更多地关注中低层消费者的利益。应有助于从机制上解决问题;应推进“分户供暖制”的进程;供暖赔偿的标准、程序更科学、更具体,以减少用热纠纷;同时应纠正连坐制的做法。许多群众提出,立法应摆脱部门利益的影响,防止增加人民群众的负担,使《供热管理办法》的出台,能更好地解决供热问题。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缤 纷 专 题
春意融融
绿色春天身临其境
水蓝幸福
海螺爱情精彩图片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