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李若冰:魂牵西部归大漠(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31日22:24 人民网
  人民网记者 孟西安
李若冰:魂牵西部归大漠(组图)
“眼下是玉兰花开时节,若冰他又远行了。”

  李若冰的老伴、77岁的作家贺抒玉悲切而又深情地对前来祭奠的亲朋们这样说。

  我国当代著名作家、中国西部文学的拓荒者、陕西文联名誉主席李若冰3月24日静静地走完了79年人生之旅,永远停下了手中之笔,魂归他毕生牵念的西部大漠深处。

  3月28日上午,西安三兆公墓庭院里朵朵洁白的玉兰花散发的幽香与祭奠大厅里阵阵哀乐交织在一起,回荡在人们的心头,激起了吊唁者无尽的哀思和追忆。

  “云阳泾阳延安西安柴达木塔里木辉煌一生著作等身;人品文品长者仁者革命家文艺家高山仰止风范永存”——这幅挽联概括了李若冰平凡而又多采的一生,表达了文学艺术界和众多吊唁者的共同心声。

  “我是在延安的怀抱里,吃党的奶长大的。”李若冰生前多次说,“我最爱唱爱听的一首歌就是《唱支山歌给党听》。”陕西文艺界的许多同志都知道,李若冰是个孤儿,年仅12岁就从陕西泾阳县云阳镇老家出走,投身到延安革命洪流中,在随军转战的马背上即开始文艺创作,尤其是在1944年考入延安鲁艺文学系之后,他同革命文艺战士们一起边开荒种地边阅读大量文学作品和理论著作;新中国成立后,他从中央文学研究所一毕业,就投身到社会主义建设的火热生活之中,“把自己的手紧紧地扣在生活的主动脉上”,“用自己的胸脯贴着生活发展的脉搏,感受生活、感受时代”,深入延安和陕北,在《人民文学》上发表了第一篇报告文学《陕北扎记》,热情地讴歌了共和国第一批勘探者。他认为石油是共和国工业发展的血液,为祖国勘探奉献更多的石油,是每个勘探者神圣的职责,歌颂资源丰富的大西北和乐于奉献的勘探者,也是文艺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于是,他又一次次地西出阳关,穿越河西走廊,登上祁连山,以一个作家的身份挂职兼任了柴达木地质勘察大队的副大队长,在柴达木、塔里木盆地和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以及高山、雪湖和草原上留下了他一步步跋涉的足迹,写出了一篇篇脍炙人口的散文佳作。50年代的《柴达木手记》、《酒泉盆地巡礼》、《勘探者的足迹》等作品在中国文坛引起轰动,尤其是在1956年,他曾作为人民日报特约记者到东北采访,写下了《汽车城散记》、《在海洋的胸膛上航行》等散文,并出版了第一本散文集《在勘探的道路上》,他和作家柳青受到了周总理的接见,周总理对他说:“你是这里最年轻的作家,希望你写出更好的作品。”之后,他的作品就像石油一样从心底里源源不断地喷发出来。80年代的《塔里木书简》、《高原语丝》、《龟兹乐舞之乡》等,又在艺术创作上登上新的高峰,从这些作品里也看到了他的生命流程。人们都说,他是西部散文的代表人物,最早发现了西部美,歌颂了西部美,为祖国石油工业树起了一座丰碑。1993年8月,他和已故的著名诗人李季,被石油部授予“特殊贡献奖”,他俩被称为是石油文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

  “我到陕北石油勘探区跑了一圈,发现感情上有某种难以分割的缘份,于是我就欣然加入勘探队伍的行列。我跟随他们奔向大西北,越过长城线,走出嘉峪关,一起爬祁连、登昆仓、走戈壁、入沙漠,在雪山上滚打,在寒夜里跋涉,在驼背上放歌,在沙窝里同眠……我以能够成为勘探者中间的一员而感到由衷的喜悦。”这是李若冰在今年第一期《求是》杂志上发表的《心系大西北》的一段话。这是他最后发表的一篇文章。是的,大西北的大漠戈壁就是他魂牵梦绕之地,在这里他用心血浇灌出一朵朵艺术的奇葩,用作家陈忠实的话来说,虽然他口纳嘴拙,“满肚子蝴蝶从口里飞不出来”,但他的心潮“却从笔管里倾泻出来,灿烂如满天云霞,壮美如江河涌流,奇突如千尺飞瀑……这是生命所化的精灵的舞蹈”啊。难怪在追悼会上,一位从石油战线上赶来的作家含泪说:“李老啊,我们就是被你的作品吸引到柴达木去的呀!”

  “在西安作协院子里我家门前,有一株玉兰树,好几年都是在玉兰花开时节,他离家出走到西部大漠去了,每年到白雪飘落腊梅盛开时节,他才回到家。”贺抒玉老人回忆说,1953年他与若冰结婚不到半个月,他就出走到柴达木去了,1954年春季玉兰花开之时,也是女儿出生之时,他到酒泉勘察队去了,顾不上回来看女儿一眼……“他已把自己的生命融入了祖国大自然的怀抱,融入了西部的大漠中,他就是大自然之子!”

  “五十载相濡以沫感情深似海;六十七年革命生涯一片赤子心。”横批:“冰清玉洁”。在西安雍村干休所李若冰家中,贺抒玉指着她撰的这幅挽联说,李若冰原名叫杜德明(他自幼被卖给姓杜的养父家),笔名叫“沙驼铃”,后得知他生母姓李才改名为“李若冰”;她的本名叫贺鸿钧,结婚时,若冰又帮她改名为“贺抒玉”,合起来就是“冰清玉洁”之意。看看李若冰仅12平方米的书房,看看他家用了40多年家具,就知道这位延安时的小八路、红小鬼,半个多世纪后仍保持着延安时期的艰苦朴素的作风。但更具感染力的是若冰夫妇的人格魅力,

  李若冰的女儿李小英说,她感到欣慰的是,追悼会上,不仅有省、市领导和一批同龄人的老同志,更多的是一大批中青年作家和文学爱好者。不仅至今活跃在文坛和艺坛的陈忠实、贾平凹、路遥、赵季平、吴天明、莫伸、刘成章、陈孝英等都受到李若冰、贺抒玉夫妇的提携和鼓励,而且一大批不知名的年轻作者也都得到他的指点和帮助。陕北定边县农民作者张效友呕心沥血写了部长篇小说《青天泪》,到处投稿碰壁,李若冰得知后不仅给予热情鼓励,还力荐一家出版社正式出版,使这位处在穷困境际中的青年人感激涕零。据了解,他一生中,共为100多位作者的作品写过序,他说:“我看完20万字的一部作品才能写出2000字的序”,如果以此计算,他利用业余时间为年轻作者看过的书稿至少也有2000多万字!作家贾平凹说他是“雪中送炭”的人,“无法不敬重他”;美学评论家陈孝英也说“对自己,他讲一个‘淡’字;对别人,他讲一个‘扶’字;对同行,他讲一个‘亲’字。”1959年他的《柴达木手记》结集出版时,当时书中的多位主人公已被打成右派,但他却坚持不删改这些人的名字,大胆地让所谓“右派”以本来创业者和奉献者的形象走进读者的心灵。难怪,粉碎“四人帮”之后,作家柳青在弥留之际嘱咐有几个人不准参加他的追悼会,而特别叮咛:“李若冰一定要让他参加。”可见他为人的正派、正直和公道。

  李若冰纯净似冰,冰清玉洁;他热情似火,晚年尤如夕阳一样火红明丽。他除了写作之外,还在陕西省的宣传文化岗位上担任重要的领导工作。他领衔创作的歌曲《山丹丹开花红艳艳》至今广为流传;他雄心大略,为陕西的文学大厦垒砖砌石;他领导下创作编排的《仿唐乐舞》等久演不衰,已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璀灿明珠……

  “我的父亲酷爱大西北,他从戈壁滩、贺兰山和大草原带回家的几块矿石,历经动乱都没有丢失,这尤如他生涯中灿烂燃烧岁月的结晶。”大儿子李衍说,在儿女们的心目中,父亲就像永不凋色的矿石。小儿子李勇,现已成为新华社一位知名记者,他说,父亲这两年来出版了文集,发行了《沙驼铃》光碟,去年冬天又从陕西省文联领导岗位上退了下来,看起来他的人生已圆满地画上了个句号,实际上他仍在奋斗,仍在西部的大漠中疾进。2002年10月,他第7次又西进采风,至今他仍未办离休手续……

  “若冰啊,你那旺盛的生命之火,怎么会在刹那间突然熄灭!深爱着你的亲人们一直在大声呼喊着你,你没有听见吗?若冰,莫非你又去了遥远的柴达木,你的魂又去了大戈璧?”老伴贺抒玉追悼会上悲怆的悼词至今仍萦绕人耳、催人泪下。

  人们坚信:冰消化春水,滋润大戈璧;若冰虽远去,驼铃声永脆。

  (人民网西安3月31日电)
李若冰:魂牵西部归大漠(组图)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缤 纷 专 题
春意融融
绿色春天身临其境
水蓝幸福
海螺爱情精彩图片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