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疑火箭经典理论 一个小人物的“非共识”项目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01日06:29 新华网 |
揭阳农民敢于对火箭领域的经典理论———火箭推力方程式提出质疑,并且花几十年艰苦探索写出专著 一个小人物的“非共识”项目 杨应森 翁钊敏 一个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农民,却有7项发明获得了国家专利,而且40多年孜孜不倦地探索“火箭推力理论”,他的一生都在钻研科学技术,搞发明创造。尽管已年届古稀,仍痴心不改,并宣称要挑战数理尖端问题。此举曾引起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某研究所专家的极大兴趣,专家亲自致函与之讨论。这个“怪才”,就是广东揭阳市揭东县云路镇鸿聚村67岁的农民谢怀杰。近日,记者采访了这位“怪才”。 苦心钻研科学变“专利大户” 谢怀杰个头瘦小,貌不惊人,但性格爽朗。交谈中,记者了解到,谢怀杰从小就喜欢阅读科技书籍,喜欢摆弄钟表、收音机等物品,曾自己动手制作模型飞机和模型轮船。在潮安矿区和瓷厂工作期间,他结合实际改革生产工艺流程,取得不错的效果。那时,每月30元的工资除了购买必需的生活用品外,其余的几乎全被他花在买书籍和做实验上。他先后改良了锻钢钎炉的热能充分利用、改革了脚踏打石炮洞机。在瓷厂工作时又完成了集图案印花和色笔于一体的新型快速溶彩瓷笔、瓷坯体通花冲剪机械、椭圆形瓷盘的生产机械、瓷碗坯体的机械修坯机4个技改项目,取得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上世纪60年代,物资匮乏,谢怀杰对当时农村家家户户都使用的烧柴草的炉灶和煤油炉进行了改良,结果5公斤水用0.35公斤的稻草7分钟就能烧开,大大地节省了燃料,于是请他改装炉灶的人纷至沓来,他一下子出了名。 白天劳动,晚上学习,谢怀杰辛勤的耕耘终于有了回报。他先后申请并获得多项发明专利权,包括统计、会计用快速电算键盘、能印浓淡色阶的单丝网版制版法、滚动摩擦涡轮减速器、棉被保温被帘等。为了筹得科研资金,谢怀杰利用自己的研究成果和手艺,帮农民修理自行车、缝纫机、钟表等赚钱,甚至向银行贷款申请专利。 1989年,谢怀杰所在的揭阳县有8项发明申报了国家专利,谢怀杰一人就占了4项,他因此赢得了“专利大户”的美称。谢怀杰的名字也因此被收入《中国当代发明家辞典》、《中国发明创造与发明人名录选》、《揭东名人录》等多部典籍。 质疑火箭经典理论受关注 还在上初中时,谢怀杰就对物理学表现出浓厚的兴趣。1957年,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一个偶然的机会,谢怀杰从有关论著中发现了火箭推力理论“前后矛盾”,进而发现该火箭推力方程有“差错”。1961年,他到了省城,直接到当时的华南科学院找专家探讨这一问题,但专家一听说他只有初中文化程度,对他不屑一顾。他毫不气馁,又来到当时的华南工学院,找到物理系一位姓谢的教授,谢教授听他说明来意之后,很感兴趣,不过,教授认为这个问题还需“慢慢研究”。 为了论证自己的理论,他自学了微积分、力学等高等教学课程,还研读了大量的科技著作。近几年,他完成了“修正火箭推力方程”,还写成《火箭空气静力新探》一书,该书2001年获广东省优秀科普图书三等奖。他还把该书浓缩成一篇1800字左右的论文《火箭科学悖论及对悖论的排除》,发表在国内互联网上,以征求更多专家教授的意见。 在采访中,记者看到很多他自制的用来完成“火箭空气静力”实验的模型,他摆弄着这些模型以及大量的图纸、公式,滔滔不绝地向记者讲述深奥的“火箭”理论。 谢怀杰说,这几年,他先后去过广州等地,找到中大等名牌大学的物理学教授当面探讨,也给中科院、力学研究所、国防科工委、北师大等部门写过信,“推销”自己的“火箭理论”。通过请教和探讨,大大提高了自身的理论水平。对于这方面的投入谢怀杰并不后悔,令他感到遗憾的是,至今没有人对他的理论给出一个明确的“说法”。 2002年12月13日,他收到了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11研究所火箭发动机专家王桁的复信。谢怀杰的《火箭空气静力新探》一书是经揭东县科技局推荐并委托一位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工作的老乡送给王桁指教的。出乎谢怀杰意料的是,不到一个月时间,他就收到了回复。王桁的回复中有这样一段话:“谢怀杰先生写了一本《火箭空气静力新探》的书,对火箭发动机的推力公式进行了分析批判,结论为‘可以说,原来的火箭空气静力理论是一个悖论’。如此重大发现,值得讨论。”虽然从这段话中没能看出专家对于谢怀杰的“结论”有首肯之意,但是,谢怀杰却喜出望外。他说,这多少看出专家对他理论的重视,这让他信心百倍,更坚定了继续探索下去的决心。 最近,谢怀杰在《火箭空气静力新探》一书的基础上,又写成了《火箭推力原理新探索》,并撰写了一篇专业性较强、长达4000多字的科学论文,并已登记了国家知识版权。 在采访的最后,谢怀杰激动地向记者道出自己的心声,他希望在学术争鸣的大环境中,能有一个使其论文被认真审阅或探讨的机会,不要因他属“小字辈”而否定其40多年的心血。从谢怀杰的语气中,记者看到了他的自信、坚定以及他对科学的热爱、对真理的追求。 编后絮语 科技部、教育部、中科院2003年下发了《关于改进科学技术评价工作的决定》,特别提出要重视对“小人物”和“非共识”项目的评价。小人物大多名不见经传,甚至不是学科的“圈内人”,自然难与知名专家比肩。但小人物未必没有学问和专长,只是缺乏机会显现而已。“非共识”项目是指没有得到公认的、只有少数人或个别人在研究的课题,甚至可能与权威论断相悖,带有“离经叛道”的色彩。但是,它很可能是一种创新,至少是有益探索,应该在科研领域占有一席之地,不可轻易扼杀。重视“小人物”和“非共识”项目的评价,是尊重客观实际、尊重科学规律、尊重人的创造性和保证学术公正的体现,应该大力提倡。(来源:华南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