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云南省教改叫响“文山模式”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01日17:28 云南日报

  文山模式 没有发展的落后只有改革的滞后 借市场偿还教育“欠账” 校长教师“社会化” 政府职能转变

  今天,标志着“云南教育改革发展年”全面启动的全省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会议在文山召开。全省16个州市的一把手将全部到齐。

  在云南省的版图上,无论是经济社会发展,还是教育水平,文山都不占什么优势,何以这样一个具有象征性意义的会议会花落文山?

  “正因为文山经济发展处于全省中下水平,所以文山的经验才有推广价值。文山都能做到,全省其他地方也能做到。”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州委副书记杨洪波告诉记者。

  省委副书记丹增告诉记者,由于教育是关乎千家万户的大事,所以省委、省政府对教育改革一直非常慎重,先在红河、文山、玉溪、曲靖、昆明进行改革试点。现在,几个试点都成功了,也就不必再犹豫,要推广,狠抓两年,到明年底大见成效,使我省教育改革有个突破性进展。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文山模式”将被首先叫响。

  启动于2003年12月的文山教育综合改革,经过一年零四个月的实践,已显示出强大生命力。那么,“文山模式”的内涵究竟是什么呢?

  没有发展的落后 只有改革的滞后

  几个数字可以说明文山教育状况的落后:到2003年,全州人均受教育年限仅为5.8年,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只有77.3%,校舍危房率高达12.7%,高中毛入学率仅15.9%,每年有近4万人不能接受高中教育。

  曾充当了10年战区的文山,直到1992年才实施战后恢复重建,由于财困民穷,改革成为推动教育发展的惟一选择。

  据文山州州委书记张田欣介绍:“文山薄弱的基础,几乎没人相信我们能够把教育综合改革搞成功,但事在人为,仅一年时间,教育改革就闪现出诸多亮点。”

  正如丹增所评价的:文山的实践充分说明,没有教育发展的落后,只有教育改革的滞后。在文山这样的贫困地区试点都能成功,别的地区应该做得更好。

  文山的改革也是从观念、体制、机制变革开始的。

  人事破冰校长教师“社会化”

  文山州一中的现任校长,是从麻栗坡县副县长的职位上下来,他不当县长当校长,在几百个人的竞争中上任的。

  马关县一中的校长,是原来的副校长竞聘上岗的。

  2003年8月,文山州一中曾发生13名老师集体跳槽事件。而改革一年多后,却引进了66名教师。

  人事改革,是文山教改的破冰之举。文山取消了所有校长的行政级别,校长在全州范围内竞争上岗,教师也变身份管理为资格管理、岗位管理,由“单位人”变成了“社会人”。鼓励教师不限学校、不限地域、不限公办民办合理流动。

  某校长说了一个例子:曾经,学校需要一个语文老师,结果,教育局介绍来了3个,一个学政治的,一个学历史的,一个学法律的,让校长哭笑不得。

  人事制度改革后,校长有了自主权,老师有了流动权,堵住了后门,教学水平大大提高。一年多来,文山共有1.2万名教师实现了合理流动。

  借市场偿还教育“欠账”

  文山是典型的“吃财政饭”,脆弱的财政要支撑庞大的教育市场,难度可想而知。

  教育是需要投入的,钱从何来?文山的经验是:学会用市场的钱,解决非义务教育的投入,然后用财政的钱来保证义务教育。为此,他们探索出了一条多元筹资模式,用好银行的钱和老板的钱来发展教育。

  州里对所有公立学校实行“学校借贷、财政贴息、学校还本”的资金筹措办法,同时引进现代企业的运作和管理模式,股份制办学、个人独资办学、引资援助办学、学校后勤社会化等模式。一年来,仅州一中和文山、砚山、马关3县一中4所优质高中的建设,总投资就达2.5亿元,超过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州高中建设投资的总和。

  正如州领导所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搞活了“人”、“财”,一切改革就容易推进了。

  深层次意义政府职能转变

  文山这次教育改革的重要成果,就是理顺了政府与学校的关系。

  改革后,政府把办学权交给了学校,校长真正成为了办学主体。政府和教育局从繁杂而微观的事务性管理中摆脱出来,腾出精力主抓制定政策、编制规划、调查研究等大事。

  表面上看,改革的核心是学校,而其背后,改革的实质其实是政府,是政府的职能转变和简政放权。

  黄红文 张雅棋 朱咏梅 蒋天灿(春城晚报)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缤 纷 专 题
春意融融
绿色春天身临其境
愚 人 节
整蛊先锋幽你一默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